《瑯琊山中废寺》

时间: 2025-01-17 10:32:28

欲访山中寺,沿堤石甃长。

宝坊兵后废,御帖窑中藏。

故址生秋草,寒窗带夕阳。

孤僧出迎客,满口话凄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瑯琊山中废寺
作者: 戴复古 〔宋代〕

欲访山中寺,沿堤石甃长。
宝坊兵后废,御帖窑中藏。
故址生秋草,寒窗带夕阳。
孤僧出迎客,满口话凄凉。

白话文翻译:

我想去山中的寺庙,沿着堤岸石砖铺成的小路而行。
曾经辉煌的宝坊如今已被战争摧毁,
只有御帖瓷器仍藏在窑中。
旧址上长满了秋天的草,寒冷的窗户映着夕阳的余晖。
一位孤独的僧人出来迎接客人,
他口中满是对往事的凄凉叹息。

注释:

  • :指用石头铺成的路。
  • 宝坊:指豪华的建筑,可能是寺庙中的一部分。
  • 御帖:指由皇帝特制的瓷器。
  • 故址:指原来的地方。
  • 秋草:指秋天长出的野草,象征荒凉。
  • 寒窗:指寒冷的窗户,表现了环境的凄清。
  • 孤僧:形容僧人孤独,隐喻人世的孤寂。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废弃的寺庙和孤独的僧人,反映了战乱对文化和信仰的毁灭,表现了人们在历史变迁中所感受到的无奈与悲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复古(生卒年不详),字景山,号复古,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而著称。他的诗多以山水为题,抒发个人情感,表现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之时。战争导致许多寺庙、文化遗址被毁,诗人以访寺之行引发对历史变迁的思考,表达对往事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诗歌鉴赏:

《瑯琊山中废寺》通过简单的叙述,描绘了一幅凄凉的山中景象。诗的开头,诗人表达了寻访山中寺庙的意愿,然而接下来的描写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荒凉感。随着“宝坊兵后废”的句子,诗人直接揭示了战争对文化遗产的摧毁,令人痛心。

“故址生秋草”,在这句中,秋草的意象不仅描绘了环境的荒凉,也象征着历史的沧桑,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繁华已逝。在诗的结尾,孤独的僧人出迎,似乎是一种无言的抗争与默默的守望,他口中满是对往昔的叹息,更增添了整首诗的悲凉气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渲染,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悟,对文化遗产的无奈与惋惜,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欲访山中寺:表达了诗人寻访寺庙的渴望。
  2. 沿堤石甃长:描绘了通往寺庙的路,给人一种漫长而艰难的感觉。
  3. 宝坊兵后废:揭示了战乱对寺庙的破坏,令人心痛。
  4. 御帖窑中藏:强调了即使在破败中仍有皇帝特制的瓷器残存,象征着历史的遗留。
  5. 故址生秋草:秋天的草生长在废墟之上,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沧桑。
  6. 寒窗带夕阳:夕阳映照在寒冷的窗户上,营造了凄凉的氛围。
  7. 孤僧出迎客:孤独的僧人似乎在守望着这片荒凉的土地。
  8. 满口话凄凉:孤僧的言语充满了对往昔的感慨,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秋草”、“寒窗”等意象,营造出萧条的环境氛围。
  • 拟人:通过“孤僧出迎客”,赋予僧人以人的情感,表现孤独与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反映历史的变迁带来的文化遗失与孤独感,表达了对过去辉煌的怀念和对现实荒凉的无奈,表现了诗人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中寺:象征着信仰与文化。
  • 秋草:象征着历史的沧桑与时间的流逝。
  • 寒窗:象征着孤独与凄凉的环境。
  • 孤僧:象征着对信仰的坚守与对往事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宝坊”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豪华建筑
    C. 一种乐器

  2. “故址生秋草”中的“秋草”主要象征什么?
    A. 繁荣
    B. 沧桑
    C. 春天

  3. 诗中的“孤僧”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孤独与无奈
    C.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王维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王维《山中问答》与戴复古《瑯琊山中废寺》都描绘了山中景象,但前者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后者则强调历史的沧桑与人心的孤独。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主题。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