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寺》

时间: 2025-01-14 03:23:03

一宿此禅宫,身同落发翁。

深窗难得月,老屋易生风。

灯冷纱光淡,香残印篆空。

独怜吟思苦,妨却梦西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宿此禅宫,身同落发翁。
深窗难得月,老屋易生风。
灯冷纱光淡,香残印篆空。
独怜吟思苦,妨却梦西东。

白话文翻译:

在这座禅寺里住了一宿,感觉自己与那些剃发的老和尚一样。
深邃的窗子难以照进月光,古老的屋子却容易生出风。
灯光昏冷,纱帘的光线也显得淡薄,香火已经残余,印记在篆刻上空荡荡。
我独自怜惜那吟唱与思考的苦楚,妨碍了我追求梦想的东西。

注释:

字词注释:

  • 宿:在此指在寺庙中住宿。
  • 禅宫:指的是禅宗的寺庙或禅房。
  • 落发翁:剃发的老和尚,象征着修行者。
  • 深窗:窗子深邃,难以透光。
  • 老屋:古老的房屋,容易产生风。
  • 灯冷:油灯熄灭,光线微弱。
  • 纱光:纱帘透出的光。
  • 香残:香火已然不再。
  • 印篆:篆书的印记,象征着文化的沉寂。
  • 独怜:独自怜惜,感到惋惜。
  • 吟思苦:吟唱与思考的艰难。
  • 妨却:妨碍了,阻止了。
  • 梦西东:追逐的梦想,西东象征着不同的方向。

典故解析:
“落发翁”指的是出家人,暗示着一种超脱的生活方式。古代佛教徒常常在寺庙中静修,作者通过宿寺的经历,反思人生的意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翁卷,字子云,号惭愧,宋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主要活动在南宋时期,以诗歌见长,尤其擅长写景抒情。其作品多表现对人生、自然的思考,风格清新淡雅。

创作背景:
《宿寺》创作于翁卷隐居于寺庙时,受禅宗文化影响,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梦想与内心苦闷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宿寺》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孤独与内心挣扎的深刻理解。诗中描绘了禅寺的环境,使用了大量的意象,营造出一个具有孤寂感的空间。一方面,诗人将自己和剃发的老和尚相提并论,体现了对修行生活的向往与认同;另一方面,诗中“深窗难得月”与“老屋易生风”则传达出一种幽闭与孤独的感受。

整个诗作的氛围充满了冷清与思索,尤其是在“灯冷纱光淡,香残印篆空”中,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一种空灵的状态,似乎在暗示着人生的无常与短暂。最后一句“独怜吟思苦,妨却梦西东”更是将诗人的内心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特色,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感受与对人生哲理的深邃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与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宿此禅宫,身同落发翁:在这座禅寺里住了一夜,感觉自己与剃发的老和尚是一样的,这里体现了诗人与修行人的心灵契合。
  2. 深窗难得月,老屋易生风:窗子深邃,难以照进月光,古老的屋子容易产生风,反映出环境的冷清与孤寂。
  3. 灯冷纱光淡,香残印篆空:油灯的光线微弱,香火已经残余,象征着生命的消逝与文化的沉寂。
  4. 独怜吟思苦,妨却梦西东:独自怜惜吟唱与思考的苦楚,妨碍了追逐梦想的方向,表达了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环境的描绘与内心的思考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孤独与思索的氛围。
  • 意象:如“灯冷”、“香残”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岁月流逝的感觉,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情感,如“灯冷”暗示一种冷清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禅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孤独与内心苦闷的深刻思考,同时也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梦想之间的矛盾,展现了深邃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禅宫: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修行的空间。
  • 灯光:象征着生命的微弱与短暂。
  • 香火:象征着人们的追求与寄托。
  • 深窗与老屋:分别象征着隔绝与封闭,反映出内心的孤独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身同落发翁”指的是:
    A. 诗人与和尚一样
    B. 诗人剃发了
    C. 诗人身处闹市

  2. “灯冷纱光淡”的意思是:
    A. 明亮的灯光
    B. 微弱而冷淡的光线
    C. 温暖的光芒

  3.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快乐与幸福
    B. 孤独与思索
    C. 忧伤与失落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对比:
《宿寺》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现了对孤独的思考,但《静夜思》更多地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而《宿寺》则更强调内心的挣扎与对人生的反思。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词典》
  • 《翁卷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