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江心寺
名与金山并,僧言景更幽。
寺无双屿近,地占一江浮。
曾是龙为宅,还疑蜃吐楼。
他乡远归者,望此得停舟。
白话文翻译:
这座寺庙的名声与金山相匹敌,僧人说这里的景色更加幽静。寺庙附近没有双屿,土地仿佛漂浮在一江之上。曾经这里是龙的栖息地,难道还怀疑是蜃楼的幻影?远道而来的游子,看到这里便希望停下船来。
注释:
- 名与金山并:指寺庙的名声与金山寺齐名。
- 景更幽:景色更加幽静。
- 寺无双屿近:寺庙附近没有双屿,暗示环境清幽。
- 地占一江浮:形容寺庙地理位置,似漂浮在江面之上。
- 龙为宅:传说曾为龙居住之地,象征吉祥。
- 蜃吐楼:蜃是神话中的一种海中生物,常与幻影相关。
- 他乡远归者:指远道而归的旅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翁卷是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平易近人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江心寺,诗人游历至此,感受到寺庙的宁静与美丽,结合个人的归属感与思乡情绪,写下了此诗。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江心寺的赞美及对宁静环境的向往。首句“名与金山并”即点明了江心寺的名声,紧接着“僧言景更幽”则引出寺庙周围的幽静环境,形成一种宁静的氛围。诗中“寺无双屿近,地占一江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寺庙与自然的和谐,仿佛整个寺庙漂浮在江面之上,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接下来的“曾是龙为宅,还疑蜃吐楼”则运用传说中的龙与蜃楼,增添了神秘感,仿佛这座寺庙不仅仅是一个宗教场所,更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最后一句“望此得停舟”表明游子对这片土地的向往,渴望在此停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美。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名与金山并”:这句强调江心寺的知名度,与金山寺相当,突出了寺庙的地位。
- “僧言景更幽”:通过僧人的话语引入对景色的赞美,增加了诗的层次感。
- “寺无双屿近”:描绘出清幽环境,表现出寺庙的独特地理位置。
- “地占一江浮”:形象地表现寺庙似浮于江面,增加了诗的动感。
- “曾是龙为宅”:引入神话传说,让人感受到一种神秘的氛围。
- “还疑蜃吐楼”:通过蜃楼的意象,表现出对美丽幻景的向往与向往。
- “他乡远归者,望此得停舟”:表达游子对这片土地的依恋与渴望。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如“地占一江浮”)、拟人(如“僧言”)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更加生动。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宁静的环境与游子思乡的情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和对故乡的思念。
意象分析:
- 江心寺:象征着宁静、安详的心境。
- 金山:代表着名声与文化的象征。
- 龙:象征着吉祥与传说的力量。
- 蜃楼:代表着幻影与不可捉摸的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什么? A. 对战争的感慨
B. 对宁静环境的赞美和思乡情感
C. 对朝廷的不满 -
“寺无双屿近”中的“双屿”指的是什么? A. 两座山
B. 两个岛屿
C. 两个寺庙 -
诗中的“他乡远归者”指的是什么人? A. 游子
B. 僧人
C. 商人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雪》 by 柳宗元: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孤独的心情。
- 《静夜思》 by 李白:表达思乡之情,意境深远。
诗词对比:
- 翁卷与柳宗元的作品都描绘自然,但翁卷更侧重于宁静与归属感,而柳宗元则强调孤独与悲凉。两者在表达情感时,使用的意象各有差异,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基础知识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