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参寥师》
时间: 2024-09-19 21:54: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参寥师》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
剑头唯一吷,焦谷无新颖。
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
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
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
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
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思考。诗人提到,学习的过程是苦涩的,内心的各种想法都已冷却。尽管诗歌的形式上没有什么新意,但他仍希望与他人分享对诗歌的看法。新诗的出现如同美玉在光辉中闪烁,言辞出众而又清新。他提到即使是草书的讨论也没有放弃任何事物,自己的忧愁和不平的情绪都倾注在笔尖。诗人对一些人只把自己看作微不足道的存在感到困惑和失落,但他认为,这种困境其实是可以改变的。想要诗句美妙,就要保持空灵和宁静,这样才能包容万象,理解世事。诗人游历人间,观察自然,发现其中的深意,最终意识到各种事物的味道中,有着持久的精华。他认为诗歌的法则并不相互排斥,这样的观点值得进一步探讨。
注释
- 上人:指高人、智者。
- 剑头唯一吷:比喻诗歌创作的独特和尖锐。
- 焦谷:用来形容没有新意的事物。
- 胡为:为何。
- 浮屠人:指那些只关注表面的人。
- 丘井:比喻社会地位低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魄,也有细腻的情感,深受后世推崇。
创作背景
《送参寥师》写于苏轼与友人别离之际,诗中反映了他对诗歌创作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苏轼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经历了许多波折,诗歌成为他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引人入胜。苏轼在诗中探讨了诗歌的创作过程以及个人的情感体验,表现出一种对诗歌艺术的执着追求。他认为,真正的诗歌应当超越形式的束缚,达到一种空灵而深邃的境界。在对比新诗与传统诗歌的过程中,苏轼不仅表达了对现实的反思,也流露出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他提到,只有在静谧和空灵的状态中,才能真正感受到诗歌的魅力,进而领悟到生活的真谛。整首诗透出一种哲思与情感的交织,让读者在欣赏优美诗句的同时,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上人学苦空:高人学习的过程是艰辛和空虚的。
- 百念已灰冷:内心的各种想法都已冷却。
- 剑头唯一吷:诗歌创作的独特之处。
- 焦谷无新颖:形容创作缺乏新意。
- 胡为逐吾辈:为何要追逐我们这一代人。
- 文字争蔚炳:文字的争论和辉煌。
- 新诗如玉屑:新诗犹如美玉,出语清新。
- 退之论草书:即使讨论草书,万事也不妨碍。
- 忧愁不平气:忧愁和不平的情绪在笔下倾诉。
- 颇怪浮屠人:对那些只看表面的人感到困惑。
- 颓然寄淡泊:寄情于淡泊的生活状态。
- 细思乃不然:细想之后,发现并非如此。
- 欲令诗语妙:想要诗句优美。
- 无厌空且静:保持空灵和宁静。
- 静故了群动:静谧中包容万象。
- 阅世走人间:游历世间,观察自然。
- 成酸杂众好:在各种事物中发现深意。
- 诗法不相妨:诗歌法则并不冲突。
修辞手法
- 比喻:例如“新诗如玉屑”,将新诗比作美玉,突出其珍贵和清新。
- 对仗:在句式上形成对称,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探索诗歌创作的本质和意义,强调内心的宁静和空灵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剑头:象征诗歌的锋利和独特。
- 玉屑:象征新诗的珍贵和清新。
- 丘井:象征世俗的局限与卑微。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轼的《送参寥师》主要探讨了什么主题?
- A. 个人的爱情
- B. 诗歌创作的本质
- C. 旅行的乐趣
- D. 政治局势
-
“新诗如玉屑”中的“玉屑”象征了什么?
- A. 普通的诗歌
- B. 珍贵而清新的诗句
- C. 破碎的心灵
- D. 无意义的文字
-
诗中提到的“浮屠人”指的是怎样的人?
- A. 有智慧的人
- B. 只关心表面的人
- C. 喜欢旅行的人
- D. 追求财富的人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苏轼与李白的诗歌虽然风格不同,但均体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李白的豪放与苏轼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两者都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文学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