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少年·一钩斜月 朱彝尊 〔清代〕
一钩斜月,一声新雁,一庭秋露。 黄花初放了,小金铃无数。 燕子已辞秋社去,剩香泥,旧时帘户。 重阳将近也,又满城风雨。
白话文翻译:
一弯斜月挂在天边,一声新雁的叫声传来,庭院里满是秋露。 菊花刚刚开放,小金铃般的菊花无数。 燕子已经离开了秋社,只剩下香泥,在旧时的帘户旁。 重阳节即将到来,城里又是一片风雨。
注释:
- 一钩斜月:形容月亮弯曲如钩。
- 一声新雁:指秋天南飞的大雁的叫声。
- 一庭秋露:庭院中布满了秋天的露水。
- 黄花:指菊花。
- 小金铃:比喻菊花的花瓣形状像小金铃。
- 秋社: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一般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 香泥:燕子筑巢用的泥土,带有燕子的香气。
-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传统节日,有登高赏菊的习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清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脱俗,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此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感慨和对往事的回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秋季,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月、雁、露、菊等自然景象,表达了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对往事的怀念。诗中的“燕子已辞秋社去”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天的景象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雁、露、菊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美丽的氛围。诗中的“一钩斜月”、“一声新雁”、“一庭秋露”等意象,不仅描绘了秋夜的静谧,也透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黄花初放了,小金铃无数”则以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菊花的美丽。最后两句“重阳将近也,又满城风雨”,既点明了时间,又增添了季节的萧瑟感,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钩斜月”:描绘了月亮的形状,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
- “一声新雁”:通过雁声,引入了秋天的氛围。
- “一庭秋露”:秋露的存在,加深了秋夜的凉意。
- “黄花初放了”:描绘了菊花的开放,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 “小金铃无数”:以比喻手法,形容菊花的美丽。
- “燕子已辞秋社去”:暗示了季节的变迁和事物的更迭。
- “剩香泥,旧时帘户”:通过对燕子留下的香泥的描写,表达了对往事的回忆。
- “重阳将近也”:点明了时间,预示着节日的到来。
- “又满城风雨”:增添了季节的萧瑟感,使情感更加深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小金铃无数”,将菊花的花瓣比喻为小金铃。
- 拟人:如“燕子已辞秋社去”,将燕子的离去拟人化。
- 对仗:如“一钩斜月,一声新雁”,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感慨和对往事的回忆。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都围绕着秋天的到来和时间的流逝展开,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一钩斜月:象征着夜晚的静谧和孤独。
- 一声新雁:代表着秋天的到来和季节的变迁。
- 一庭秋露:反映了秋夜的凉意和清冷。
- 黄花:象征着秋天的美丽和短暂。
- 小金铃:比喻菊花的美丽和独特。
- 燕子:代表着季节的更迭和事物的变迁。
- 香泥:象征着往事的回忆和时间的流逝。
- 重阳:预示着节日的到来和季节的深入。
- 满城风雨:增添了季节的萧瑟感和情感的深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一钩斜月”形容的是什么? A. 太阳 B. 月亮 C. 星星 D. 云彩
-
“一声新雁”中的“新雁”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雁 B. 夏天的雁 C. 秋天的雁 D. 冬天的雁
-
诗中的“小金铃无数”比喻的是什么? A. 星星 B. 露珠 C. 菊花 D. 树叶
-
“燕子已辞秋社去”中的“秋社”是什么意思? A. 秋天的市场 B. 秋天的节日 C. 秋天的学校 D. 秋天的农田
-
诗中的“重阳将近也”指的是哪个节日? A. 端午节 B. 中秋节 C. 重阳节 D. 春节
答案:
- B
- C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牧《秋夕》:同样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季节变化的感慨。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描绘山中秋天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杜牧《秋夕》与朱彝尊《忆少年·一钩斜月》:两者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但杜牧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季节变化的感慨,而朱彝尊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往事的回忆。
参考资料:
- 《朱彝尊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