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王处士翃 其五》

时间: 2025-01-06 10:08:34

落日明丹旐,飘风卷穗帷。

途穷偏作客,身老独无儿。

书籍今何托,人琴不可知。

高山空有调,回首失钟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哭王处士翃 其五 朱彝尊 〔清代〕

落日明丹旐,飘风卷穗帷。 途穷偏作客,身老独无儿。 书籍今何托,人琴不可知。 高山空有调,回首失钟期。

白话文翻译:

夕阳照亮了红色的灵幡,轻风卷起了灵帐的穗边。 在人生末路时成了漂泊的客人,年老体衰却无儿无女。 书籍如今托付给了谁,人事已非,琴音也不可知。 高山上空留着曲调,回首间失去了知音钟子期。

注释:

  • 丹旐(zhào):古代出丧时为棺柩引路的旗,竿头系白布,下悬垂红布。
  • 穗帷:灵帐的穗边。
  • 途穷:指人生到了尽头。
  • 作客:指漂泊在外,无家可归。
  • 人琴:指人事已非,琴音也不可知。典出《世说新语·伤逝》,王徽之闻弟献之死,取献之琴弹之,弦既不调,掷地曰:“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 高山:指高山的曲调。典出《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 钟期:即钟子期,伯牙的知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清代著名学者、诗人、词人。其诗风格清新,词则以婉约见长,著有《曝书亭集》等。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朱彝尊为哀悼友人王翃而作。王翃是朱彝尊的朋友,可能是一位隐士或处士,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逝去的深切哀悼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落日、飘风、书籍、人琴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对逝去友人的深切哀悼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途穷偏作客,身老独无儿”一句,既表达了友人晚年的孤苦无依,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末路的无奈和悲凉。“高山空有调,回首失钟期”则借用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抒发了失去知音的悲痛。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哀悼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落日明丹旐,飘风卷穗帷”:落日照亮了灵幡,飘风卷起了灵帐的穗边,描绘了丧事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2. “途穷偏作客,身老独无儿”:在人生末路时成了漂泊的客人,年老体衰却无儿无女,表达了友人晚年的孤苦无依。
  3. “书籍今何托,人琴不可知”:书籍如今托付给了谁,人事已非,琴音也不可知,抒发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和对人事无常的感慨。
  4. “高山空有调,回首失钟期”:高山上空留着曲调,回首间失去了知音钟子期,借用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抒发了失去知音的悲痛。

修辞手法:

  • 比喻:“落日明丹旐”中的“落日”比喻生命的终结。
  • 拟人:“飘风卷穗帷”中的“飘风”拟人化,仿佛在为逝者送行。
  • 对仗:“途穷偏作客,身老独无儿”中的“途穷”与“身老”,“偏作客”与“独无儿”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逝去友人的哀悼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通过描绘丧事的场景和借用典故,抒发了作者对友人逝去的深切哀悼和对人生末路的无奈和悲凉。

意象分析:

  • 落日:象征生命的终结。
  • 飘风:象征无常和变化。
  • 书籍:象征知识和文化。
  • 人琴:象征人事已非,琴音也不可知。
  • 高山:象征高远的志向和理想。
  • 钟期:象征知音和友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丹旐”指的是什么? A. 红色的灵幡 B. 红色的旗帜 C. 红色的布条 答案:A

  2. “途穷偏作客”中的“途穷”指的是什么? A. 旅途的尽头 B. 人生的末路 C. 道路的尽头 答案:B

  3. “高山空有调”中的“高山”借用了哪个典故? A. 伯牙与钟子期 B. 王徽之与王献之 C. 孔子与颜回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梦李白二首》:表达了对友人李白的怀念和对其遭遇的同情。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诗词对比:

  • 杜甫《梦李白二首》与朱彝尊《哭王处士翃 其五》:两者都是对友人的哀悼,但杜甫的诗更多表达了对友人遭遇的同情,而朱彝尊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朱彝尊诗集》
  • 《清代诗歌选注》
  • 《古诗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