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和子珍》

时间: 2025-01-17 09:59:40

芭蕉不展丁香结,匆匆过了春三。

罗衣花下倚娇憨。

玉人吹笛,眼底是江南。

最是酒阑人散后,疏风拂面微酣。

树犹如此我何堪?

离亭杨柳,凉月照毵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和子珍 谭献 〔清代〕 芭蕉不展丁香结,匆匆过了春三。罗衣花下倚娇憨。玉人吹笛,眼底是江南。最是酒阑人散后,疏风拂面微酣。树犹如此我何堪?离亭杨柳,凉月照毵毵。

白话文翻译: 芭蕉叶未完全展开,丁香花也未完全开放,春天就这样匆匆过去了。穿着华丽的衣服,在花下显得娇憨可爱。美人吹着笛子,眼前仿佛是江南的景色。最让人感慨的是酒宴结束,人们散去后,微风吹拂着脸颊,略带醉意。树木尚且如此,我又能如何承受离别的痛苦呢?在离别的亭子旁,杨柳依依,凉爽的月光照耀着长长的柳枝。

注释:

  • 芭蕉不展丁香结:芭蕉叶未完全展开,丁香花也未完全开放,比喻春天未完全到来。
  • 春三:春天的第三个月,即春末。
  • 罗衣:华丽的衣服。
  • 娇憨:娇憨可爱。
  • 玉人:美人。
  • 酒阑:酒宴结束。
  • 疏风:微风。
  • 微酣:略带醉意。
  • 树犹如此我何堪:树木尚且如此,我又能如何承受离别的痛苦。
  • 离亭:离别的亭子。
  • 凉月:凉爽的月光。
  • 毵毵:长长的样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谭献(1848-1905),清代诗人,字仲仪,号梅溪,浙江绍兴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这首诗是他在春天即将结束时,感慨时光流逝和离别之情而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春末,诗人通过对芭蕉、丁香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匆匆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离别之情的深切体验。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末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芭蕉、丁香、罗衣、玉人吹笛等意象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既娇憨又略带忧伤的氛围。诗中“芭蕉不展丁香结”一句,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来象征春天的短暂和美好时光的流逝。“玉人吹笛,眼底是江南”则通过美人的形象和笛声,勾起了对江南风光的向往和回忆。最后两句“树犹如此我何堪?离亭杨柳,凉月照毵毵”则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情的无奈和哀伤,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留恋。整首诗情感细腻,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芭蕉不展丁香结:通过芭蕉和丁香的状态,暗示春天的短暂和未完全到来。
  2. 匆匆过了春三:直接表达春天匆匆流逝的感慨。
  3. 罗衣花下倚娇憨:描绘诗人在花下的娇憨姿态,增添诗意。
  4. 玉人吹笛,眼底是江南:通过美人的笛声和江南的景象,勾起对美好时光的回忆。
  5. 最是酒阑人散后:表达酒宴结束后的孤寂和感慨。
  6. 疏风拂面微酣:描绘微风吹拂的舒适和略带醉意的情感。
  7. 树犹如此我何堪:通过树木的状态,表达对离别之情的无奈。
  8. 离亭杨柳,凉月照毵毵:以离亭和杨柳为背景,增添离别的哀伤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芭蕉不展丁香结”比喻春天的短暂和未完全到来。
  • 拟人:如“罗衣花下倚娇憨”将诗人拟人化为娇憨的形象。
  • 对仗:如“树犹如此我何堪”中的对仗结构,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春天流逝和离别之情的感慨。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离别之情的无奈与哀伤。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芭蕉、丁香:象征春天的短暂和未完全到来。
  • 罗衣、花下:描绘诗人在花下的娇憨姿态,增添诗意。
  • 玉人、笛声:勾起对美好时光的回忆。
  • 酒阑、人散:表达酒宴结束后的孤寂和感慨。
  • 疏风、微酣:描绘微风吹拂的舒适和略带醉意的情感。
  • 树、离亭、杨柳、凉月:增添离别的哀伤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芭蕉不展丁香结”一句,比喻了什么? A. 春天的短暂和未完全到来 B. 诗人的心情 C. 离别的痛苦 D. 江南的景色
  2. 诗中“玉人吹笛,眼底是江南”一句,表达了什么? A. 对江南的向往 B. 对美人的赞美 C. 对笛声的喜爱 D. 对春天的感慨
  3. 诗中“树犹如此我何堪”一句,表达了什么? A. 对树木的赞美 B. 对离别之情的无奈 C. 对春天的留恋 D. 对江南的回忆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谭献《临江仙·和子珍》:两者都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融入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谭献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个人情感的体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选》
  • 《谭献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