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

时间: 2024-12-29 17:38:56

河汉金气老,海月光陆离。

蟠蟀鸣我床,声声有馀悲。

美人天之涯,言旋杳无期。

西风吹脱叶,抚时伤所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拟古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河汉金气老,海月光陆离。
蟠蟀鸣我床,声声有馀悲。
美人天之涯,言旋杳无期。
西风吹脱叶,抚时伤所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的夜晚,河流如金色的气息已经变得苍老,海上的月光分散而闪烁。床上的蟋蟀在鸣叫,每一声都透着无尽的悲伤。远方的美人,言语已经遥不可及,似乎永远没有再见的期望。西风吹落了树叶,轻轻地抚摸着时光,令人感伤思念。

注释:

字词注释:

  • 河汉:指银河,古代人称银河为“河汉”,表示天上的水流。
  • 金气:金色的气息,形容银河的光辉。
  • 陆离:形容色彩斑斓,错杂多彩。
  • 蟠蟀:即蟋蟀,常在秋夜鸣叫,是悲秋的象征。
  • 美人:指心中所思念的女子。
  • 杳无期:杳,无影无踪,指没有见面的期望。
  • 西风:指秋风,带来凉爽的气息。
  • 脱叶:落下的树叶,象征凋零和失去。

典故解析:

  • 蟋蟀鸣床:蟋蟀在古诗中常代表秋天的到来,伴随夜晚的寂寞与思念。
  • 美人天之涯:美人远在天边,表达了对爱人的渴望与思念,反映出古代文人常用的离愁别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字仲明,号天目,宋代诗人,生于唐末,卒于北宋,擅长诗文,尤以古体诗见长。其诗作品常有感伤情怀,风格清新疏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季,正值人们感受到季节更替时的离愁与孤独,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及对心中所爱之人的深切思念。

诗歌鉴赏:

《拟古》是一首充满秋意和思乡情的诗作,整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自然景象,表达出诗人对远方美人的深切思念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开头两句“河汉金气老,海月光陆离”以银河和月光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神秘的氛围,仿佛在诉说时光的流逝与变化。接下来的“蟠蟀鸣我床”则迅速转向了个人情感,蟋蟀的鸣叫与诗人的床榻相呼应,渲染出一种孤独和悲伤的情绪。

第三、四句“美人天之涯,言旋杳无期”和“西风吹脱叶,抚时伤所思”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美人远在天涯,言语隔绝,仿佛在诉说一种无法言说的遗憾,而西风的吹拂则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和生命的无常。整首诗从自然景象到个人情感的转化,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爱情与时间的深刻感悟,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河汉金气老:银河的光辉似乎已经苍老,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海月光陆离:海上的月光闪烁而不均,象征着内心的杂乱与不安。
  • 蟠蟀鸣我床:蟋蟀的鸣叫声让人感到孤寂,床榻的私密空间更显得冷清。
  • 声声有馀悲:每一声鸣叫都渗透着深深的悲伤,反映出诗人对美人的思念。
  • 美人天之涯:远方的美人仿佛在天际,无法触及,表达着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
  • 言旋杳无期:言语的隔绝,暗示着未来无法再相见的渴望。
  • 西风吹脱叶:秋风吹落了树叶,象征着凋零与失去。
  • 抚时伤所思:西风轻抚时光,激发出对过去的思念与伤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银河比作金气,形象地表达光辉的美丽。
  • 拟人:将西风描述为抚摸者,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交融,探讨了生命的短暂与爱情的遥不可及,流露出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深切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无奈追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河汉:象征时间与宇宙的浩瀚,暗含人类渺小。
  • 月光:代表孤独与思念,常与离愁结合。
  • 蟋蟀:秋夜的象征,传递了悲伤与孤独。
  • 西风: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脱叶:代表生命的凋零与失去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河汉金气老”中的“河汉”指的是哪个天体? A. 太阳
    B. 银河
    C. 月亮
    D. 北斗

  2. 诗中“蟠蟀鸣我床”中蟋蟀的鸣叫给诗人带来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孤独与悲伤
    C. 安宁
    D. 忧虑

  3. “美人天之涯”中的“美人”指的是? A. 诗人的朋友
    B. 诗人的爱人
    C. 诗人的母亲
    D. 诗人的老师

答案:

  1. B. 银河
  2. B. 孤独与悲伤
  3. B. 诗人的爱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对,董嗣杲的《拟古》更注重对自然与个人情感的结合。李白通过月光引发对家乡的思念,而董嗣杲则通过秋夜的孤寂与蟋蟀的鸣叫,表现了对远方美人的深切思念,二者在情感表达上虽有相似之处,但风格与意象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