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时间: 2025-01-19 20:07: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十君王,三百载间,兴亡一家。
叹幕府峰高,生涯社燕,胭脂井暗,富贵飞花。
山骨呈羞,江声带恨,磨尽英雄岁月赊。
君知否,是枋头灞上,著数全差。
倚空长剑吁嗟。奈争战年来似乱麻。
但苍陵古冢,白杨啼鴂,荒园废沼,青草鸣蛙。
旋盖东南,风涛天堑,难比兴亡隙地些。
休凝伫,望长安路杳,夕照愁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历史悠久的王朝,在四十位君王的统治下,经历了三百年的荣华与衰亡。诗人感叹幕府的高峰和社会的繁华,但也看到其中的暗淡与无奈。山川的沉默和江水的悲鸣,似乎磨尽了英雄的岁月。你可曾知道,那些曾经辉煌的地方如今已是荒凉,曾经的战斗如今变得毫无意义。古墓、白杨、荒园,草丛中蛙鸣,都是历史的见证。东南的风浪和险阻,难以与兴亡的悲剧相提并论。不要再停留,望着长安的路已然渺茫,夕阳映照下的乌鸦更添愁绪。
注释
- 君王:指历史上的统治者,代表着权力与兴衰。
- 幕府:指古代的统治机关,象征着权力的巅峰。
- 社燕:可能指世俗的繁华,燕子在古代常被用来象征春天和生机。
- 胭脂井:象征着奢华与享乐,而“暗”则暗示着这是短暂和虚幻的。
- 磨尽:指时间的流逝使得英雄的成就渐渐消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云焕,字子云,号天涯,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风格多样,常用古典诗词表达个人情感与政治观点。
创作背景
《沁园春》创作于宋代,正值北宋衰亡之际,南宋建立之时。国家动荡,诗人通过诗歌反映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未来的忧虑,表达了个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诗歌鉴赏
这首《沁园春》通过对历史兴衰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思考。开篇便指出四十位君王的治下经历了三百年的兴亡,表明历史的沉重感。诗人叹息幕府的高峰,但又感受到生涯的无常与富贵的虚幻,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中多处使用生动的意象,如“山骨呈羞”与“江声带恨”,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还传达了对历史的悲愤和对人生的无奈。
之后,诗人以“倚空长剑吁嗟”表达自己的无力感,仿佛一把剑也无力改变历史的潮流。接下来,通过描绘苍陵古冢、白杨啼鴂等场景,传达了历史的沧桑与荒凉,令人深思。最后,诗人劝诫自己不要再停留于长安路的渺茫,夕阳下的愁鸦更是对未来的茫然与无助的象征。
整首诗情感深邃,构思巧妙,既有对历史的感慨,也有对人生命运的思索,体现了宋代诗歌的高度艺术性与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四十君王,三百载间:表明历史悠久,君王轮替频繁,暗示着朝代更迭。
- 兴亡一家:强调国家的兴亡与个人命运密切相关。
- 叹幕府峰高,生涯社燕:赞美昔日繁华,但又引出对现状的叹息。
- 胭脂井暗,富贵飞花:奢华的生活短暂而虚幻,如同飞花般易逝。
- 山骨呈羞,江声带恨:自然界也似乎在为历史的悲剧感到羞愧与愤恨。
- 磨尽英雄岁月赊:英雄的壮志已被岁月磨灭,时间的流逝让一切变得苍白。
- 君知否:向对方发问,表达对历史的思考。
- 倚空长剑吁嗟:长剑象征力量,但在历史面前显得无奈。
- 奈争战年来似乱麻:战争的纷乱让人感到困惑与无力。
- 苍陵古冢,白杨啼鴂:历史的遗迹与自然的声音交织,体现历史的沉重感。
- 荒园废沼,青草鸣蛙:荒凉的景象与小生命的存在形成对比,暗含无奈。
- 旋盖东南,风涛天堑:描绘险恶的环境,强调历史的曲折。
- 难比兴亡隙地些:兴亡的悲剧难以与自然的险恶相比。
- 休凝伫,望长安路杳:劝诫自己不必停留在此,长安的路已然迷茫。
- 夕照愁鸦:夕阳下的乌鸦,象征着无尽的忧愁与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富贵飞花”,形象地描绘了富贵如飞花般的短暂。
- 拟人:如“江声带恨”,将自然景象赋予了人的情感。
- 对仗:全诗运用对仗手法,使语言更加工整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历史兴亡的深刻思考与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人生无常的感叹,体现了深厚的历史责任感与对未来的困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君王:象征权力与统治,代表历史的变迁。
- 幕府:象征着权力的巅峰和政治的中心。
- 江声:象征历史的悲鸣,体现历史的沉重。
- 长剑:象征力量与理想,但在历史中却显得无力。
- 夕照愁鸦:象征着孤独与悲伤,暗示着对未来的无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胭脂井暗”意味着什么?
- A. 奢华的生活短暂
- B. 美好生活的开始
- C. 繁华的象征
-
填空题:诗人通过“倚空长剑吁嗟”表达了对历史的__感。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苍陵古冢”是象征着历史的繁华。(对/错)
答案
- A
- 无奈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强调及时行乐。
- 《春望》:结合国家的兴亡与个人的情感,反映社会的动荡。
- 《桃花源记》:对理想社会的渴望与现实的对比,展现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代诗歌鉴赏》
- 《王云焕生平与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