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孙吴大泉五千泉》
时间: 2024-12-31 03:34: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沁园春 孙吴大泉五千泉
作者: 吴湖帆 〔清代〕
此币何来,出上虞乡,值壬子年。
正圜泉一品,铜华剥落,阳文四字,土晕斑斓。
制作无疑,五同五百,又合黄千之字千。
应详考,惜陈书遗志,张录亡篇。
新传。金错刀镌。好引证孙吴铸大泉。
问曹刘谁敌,英雄安在,独留宝化,未毁风烟。
李汇应羞,瞿山堪笑,搜集寻常不足言。
谁藏者,溯姚江旧令,休父遥源。
白话文翻译
这枚古币是从哪里来的呢?它出自上虞乡,正好是壬子年所铸。
这枚圆形的泉币,铜的光泽已经剥落,阳文的四个字在土色斑驳中显得斑斓。
它的制作没有疑问,五同五百这样的字样,又合黄千的字样千。
应该仔细考证,真可惜那些古书的遗志,张录的亡篇已失。
新传下来的金错刀镌,正好可以用来引证孙吴铸造的大泉。
问曹操、刘备谁是敌手,真正的英雄在哪里?
只留下这枚宝贵的泉币,未曾在风烟中毁坏。
李汇该感到羞愧,瞿山的故事令人发笑,搜集这样的寻常物品实在不足为言。
谁是这枚币的藏者?若追溯到姚江的古令,休父的源头又在何方?
注释
- 壬子年:指的是干支纪年中的一种,壬子是六十年中的一个年份。
- 圜泉:指的是一种圆形的泉币,通常用于交易。
- 阳文四字:阳文指的是凸起的文字,四字指的是币面上刻的四个字。
- 五同五百、黄千之字千:可能指的是币文的特征或铭文的含义。
- 李汇、瞿山:历史上的人物或地名,可能与古代的典故或故事有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湖帆(1894年-1968年),原名吴文俊,字子华,号湖帆,江苏人,清末民初著名画家、诗人。他的诗词以清新自然著称,善于描写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怀。吴湖帆的诗歌多涉及历史、文化、自然等题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文化交融的时期。作者在诗中通过对古币的描写,反映了对历史的追溯与思考,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珍视和对英雄人物的怀念。
诗歌鉴赏
《沁园春 孙吴大泉五千泉》是一首颇具历史厚重感的诗作,作者通过对一枚古币的描写,勾勒出一幅跨越时间的文化画卷。全诗以“此币何来”开篇,设问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好奇心。接着,作者详细描绘了这枚币的外观特征,铜华剥落、阳文四字等描写,传达出一种古老而斑驳的质感,仿佛时间在这枚币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诗中提到的“金错刀镌”,则暗示了古代铸币工艺的精湛。这不仅是对古代铸币艺术的赞美,也是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诗人将古币与历史人物如曹操、刘备相提并论,表现出对历史英雄的追忆。通过“独留宝化,未毁风烟”,诗人表达了对历史遗留物的珍惜和对文化传承的渴望。
整首诗在形式上严谨而富有节奏感,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历史情怀与文化自豪感。吴湖帆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让读者不仅能欣赏到古币的美,更能领悟到历史的深邃与文化的传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此币何来,出上虞乡,值壬子年:开头设问,表明对古币来源的探寻。
- 正圜泉一品,铜华剥落,阳文四字,土晕斑斓:描绘古币的外观,传达其历史感。
- 制作无疑,五同五百,又合黄千之字千:强调古币的铸造工艺与特征。
- 应详考,惜陈书遗志,张录亡篇:表明对古籍和历史资料的珍惜与惋惜。
- 新传。金错刀镌:提到古代铸币的工匠技艺。
- 好引证孙吴铸大泉:以古币作为历史证据,强调其重要性。
- 问曹刘谁敌,英雄安在:反思历史英雄的地位与价值。
- 独留宝化,未毁风烟:表达对古币的珍视,寓意文化的延续。
- 李汇应羞,瞿山堪笑:对历史人物的调侃与反思。
- 谁藏者,溯姚江旧令,休父遥源:追溯古币的来源与历史。
修辞手法
- 设问:如“此币何来”,引发读者思考。
- 对比:古今对比,展现历史的厚重感。
- 意象:古币作为历史的象征,承载着文化与记忆。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一枚古币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与珍视。诗人不仅关注古物的外在形态,更关心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故事与文化价值,体现了对历史的敬仰和对文化传承的执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币: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传承,承载着岁月的印记。
- 阳文:凸显的文字,象征着历史的真实与不朽。
- 英雄:历史人物的代表,体现了对英雄气概的向往与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吴湖帆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壬子年”指的是哪个概念?
A. 一种货币
B. 干支纪年
C. 诗歌流派
D. 地理位置 -
诗中提到的“阳文”是指什么?
A. 凹下的文字
B. 凸起的文字
C. 漂亮的装饰
D. 书法风格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 《望庐山瀑布》 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吴湖帆的《沁园春》更侧重于历史与文化的思考;李白的作品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两者虽风格不同,但都表现出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全集》
- 《清代文学概论》
- 《吴湖帆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