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其三》
时间: 2025-01-19 20:05: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沁园春 其三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归去来兮,竟别公归,轻帆早张。
看秋方欲雨,诗争人瘦,天其未老,身与名藏。
禅塌吹箫,妓堂说剑,也算男儿意气场。
真愁绝,却心忧似月,鬓秃成霜。
新词填罢苍凉。更暂缓临岐入醉乡。
况仆本恨人,能无刺骨,公真长者,未免沾裳。
此去荆溪,旧名罨画,拟绕萧斋种白杨。
从今后,莫逢人许我,宋艳班香。
白话文翻译
归去吧,我终于要告别你了,轻帆已经扬起。
看那秋天的雨即将来临,诗人们都因忧愁而消瘦,
然而天仍未老去,我的身影和名声都隐藏在此。
禅室中吹着箫,妓院中谈论剑术,这也算是男儿的豪情。
真愁苦已绝,但心头的忧虑如同明月,鬓发已白如霜。
新诗写完却感到苍凉,暂时不想在临岐时入醉乡。
况且我本就憎恨他人,岂能不感到刺骨的寒冷?
你是真正的长者,难免也沾染了我的忧愁。
接下来我将去荆溪,那里曾叫做罨画,
打算在萧斋周围种上白杨。
从今往后,别再让我遇见那些许诺的女人,
宋艳班香,都是我不愿再回首的往事。
注释
- “归去来兮”: 意为“回去吧”,表达作者的离去心情。
- “轻帆早张”: 指船帆早已扬起,象征离别即将开始。
- “诗争人瘦”: 意指因诗作而忧愁的人们越来越消瘦。
- “禅塌吹箫”: 指在禅室里吹箫,体现一种清幽的意境。
- “鬓秃成霜”: 意指鬓发已白,暗示年老和忧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清代著名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时代的沧桑。他的诗词语言清新,情感真挚,常常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内心的矛盾。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面临着人生的选择与思考,诗中透出对时光流逝的惆怅与对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沁园春 其三》是陈维崧的一首抒情诗,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离别及时光流逝的深刻感受。全诗以“归去来兮”开篇,展示了诗人面对生活与亲友的离别之情,情感真挚,充满了对过去的怀念与未来的迷茫。诗中多处提到“秋”和“雨”,象征着凋零与忧愁,秋雨如泪,增添了离别的悲伤感。
诗人通过“禅塌吹箫,妓堂说剑”的描写,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及豪情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男儿气概的追求。在“真愁绝,却心忧似月,鬓秃成霜”中,诗人直面时光的流逝与个人的衰老,深刻而又细腻地表达了内心的矛盾与无奈。
最后,诗人以“从今后,莫逢人许我,宋艳班香”结束,表达了对往事的告别与对未来的淡漠,似乎在说即使离开,也不愿再被过去的情感束缚。整首诗融合了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深刻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归去来兮,竟别公归,轻帆早张。”表达了离别的决心。
- “看秋方欲雨,诗争人瘦。”描绘了秋雨将至,诗人因忧愁而消瘦的景象。
- “天其未老,身与名藏。”表明虽然时光流逝,但诗人仍然希望隐藏自己的名声与身影。
- “禅塌吹箫,妓堂说剑。”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
- “真愁绝,却心忧似月,鬓秃成霜。”直接描写了失落与忧愁。
- “新词填罢苍凉。”新诗写毕却感到孤独。
- “况仆本恨人,能无刺骨。”表达了对他人的厌恶与内心的痛苦。
- “此去荆溪,旧名罨画。”提到旧地名,寄托思乡之情。
- “从今后,莫逢人许我,宋艳班香。”结束时的告别,象征着过去的决绝。
修辞手法:
- 比喻: “心忧似月”将心情比作明月,形象而生动。
- 对仗: 诗中多处运用对仗手法,如“禅塌吹箫,妓堂说剑”,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拟人: “天其未老”,赋予天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离别、忧愁和时光流逝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哲学思考,传达了对人生苦短的深刻理解与对过去的无奈告别。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 象征着凋零与离别,暗示时光流逝。
- 雨: 代表忧愁与感伤,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箫: 代表宁静与清幽,体现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向往。
- 剑: 象征着豪情与刚毅,展示男儿气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轻帆”象征什么? A. 离别
B. 欢聚
C. 旅行 -
“心忧似月”中的“月”指代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忧愁
C. 激动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留恋
B. 决绝
C. 愤怒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 陈维崧与李清照的作品都表现了对离别的感慨,但李清照的作品更侧重于女性的细腻情感,而陈维崧则展现了男性的豪情与内心的挣扎。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解析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