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万里戌边》
时间: 2025-01-19 20:08: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沁园春·万里戌边
作者:李曾伯 〔宋代〕
万里戌边,八载去家,始遂一归。
怅中年早历,虎头兵幕,平生屡建,豹尾神旗。
岂得闲身,毋庸多议,感荷九重渊听知。
当时事,似狂澜欲倒,孰障东之。
天教狂虏灰飞。
更莫问儿郎存血衣。
把雪裘霜帽,绝交楚徼,雨蓑风笠,投老吴矶。
径与松荒,人同鹤在,交友晓天星样稀。
从今去,共麴生相约,愿乐清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戌边经历了八年后终于回到家乡的感慨。中年时光匆匆流逝,自己曾在战场上屡次建功,然而如今却感到无所事事,无需再多争辩。回想当时的局势,像是狂风暴雨即将来临,究竟是谁在阻挡东风的到来?天命使得敌人最终灰飞烟灭。更不必问那些为国流血的年轻士兵们的归宿。披上雪白的皮裘,戴上霜白的帽子,决意与楚地的繁华绝缘,选择在雨中披蓑、风中戴笠,安度晚年。与松树荒野同行,像鹤一样独处,交友如同晨曦中的星星般稀少。从今往后,愿与他人共饮麴酒,享受清闲的时光。
注释
- 戌边:指边疆,特别是守卫边境的地方。
- 虎头兵幕:指军营,形容战斗的场景。
- 豹尾神旗:象征军队的旗帜。
- 狂虏:指敌人,形容其猖狂。
- 雪裘霜帽:指冬天的衣服和帽子,象征寒冷和孤独。
- 楚徼:楚国的边界,象征繁华与喧嚣。
- 雨蓑风笠:指农民的衣物,象征朴素的生活。
- 松荒:松树生长的荒野,象征自然的宁静。
- 晓天星:指清晨的星星,象征稀少的朋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约1050-1125),字子美,号清菊,宋代诗人,官至御史中丞。他的诗风以清新高远著称,常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政治时局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李曾伯的戍边生涯,经历了许多战斗与人生磨难。诗中表达了他对国家和家乡的思念,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反映出宋代社会动荡与人民生活的艰辛。
诗歌鉴赏
《沁园春·万里戌边》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情感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战争与归属感的思考。开头的“万里戌边,八载去家”,直接点出作者在边疆的漫长岁月,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接下来的“怅中年早历”则揭示了时间的无情与个人的感慨,似乎在感叹中年生活的无奈与匆忙。
诗中的“虎头兵幕”与“豹尾神旗”展示了战斗的激烈与艰难,象征着作者的英雄气概与军旅生涯。然而,随着时光的推移,作者感到“岂得闲身,毋庸多议”,这句折射出他对现状的无力与迷茫。接着诗人通过对“狂澜欲倒”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局势的严峻,显示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决意抛弃繁华,与自然为伴,选择一种简单而宁静的生活。而“交友晓天星样稀”则表达了作者对友谊的渴望与珍视,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对纯真关系的向往。最后以“愿乐清时”结束,展现出一种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与希望,尽管经历了许多风雨,心中仍然保留着一份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里戌边,八载去家,始遂一归。
- 表达了在边疆守卫的漫长岁月与对故乡的渴望。
-
怅中年早历,虎头兵幕,平生屡建,豹尾神旗。
- 显示了对中年生活的无奈与战斗的荣耀。
-
岂得闲身,毋庸多议,感荷九重渊听知。
- 强调了自己无暇顾及琐事,感慨国事艰难。
-
当时事,似狂澜欲倒,孰障东之。
- 比喻局势如同狂风暴雨,表达对未来的担忧。
-
天教狂虏灰飞。
- 寄托了对敌人最终失败的期待。
-
更莫问儿郎存血衣。
- 对为国捐躯的士兵的哀悼与思考。
-
把雪裘霜帽,绝交楚徼,雨蓑风笠,投老吴矶。
- 选择远离繁华,过一种简单的生活。
-
径与松荒,人同鹤在,交友晓天星样稀。
- 形容与自然为伴,朋友如星稀少,体现孤独感。
-
从今去,共麴生相约,愿乐清时。
- 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对简单快乐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狂澜欲倒”形象地比喻社会动荡。
- 对仗:如“雨蓑风笠”与“雪裘霜帽”形成鲜明对比,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个人的经历反映了对国家命运与个人生活的深刻思考,既有对战斗生活的回忆与感慨,又展现了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戌边:象征着守卫与牺牲。
- 虎头兵幕:象征战争与荣耀。
- 雪裘霜帽:象征孤独与寒冷的生活。
- 松荒、鹤:象征自然的宁静与孤独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作者在戌边待了多少年?
- A) 五年
- B) 八年
- C) 十年
-
诗中提到的“虎头兵幕”指的是什么?
- A) 军营
- B) 乡村
- C) 市集
-
“雨蓑风笠”象征着什么样的生活?
- A) 奢华生活
- B) 朴素生活
- C) 繁华生活
答案:
- B) 八年
- A) 军营
- B) 朴素生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同样表现了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
- 《春望》 (杜甫):反映战争对国家与个人的影响。
诗词对比:
- 李曾伯的《沁园春·万里戌边》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都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但李曾伯更侧重于个人经历与归属感,而陆游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衰落的忧虑与责任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曾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