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望亭》
时间: 2025-01-14 01:24: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早发望亭
作者:陈维崧 〔清代〕
水宿弭旅情,挂席愆宾饯。
泄云映寒涘,绪风扇轻艑。
暝增梁溪深,霁觉胥台缅。
棹歌写风波,群动互辗转。
沙鸨伫空明,江菼覆清浅。
红泉雨后流,白露草间泫。
周览虽言烦,幽默亦云阐。
远望姑苏城,绮罗若在眼。
舞基想馀粉,歌梁痗遗啭。
餐霞趣未慰,折麻务堪践。
寄谢区中缘,扬舲恣婉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水边住宿后的旅行情感,虽然心中有些惆怅,但仍然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清晨的云彩映照在寒冷的水面上,轻风吹拂着小船,带来一丝凉意。夜色加深,梁溪的水面显得更加深邃,天晴后,远处的胥台仿佛在朦胧中浮现。船上的歌声在风波中回荡,船只在水面上互相交错。沙滩上的鸥鸟在空中静静伫立,江水清浅,水草轻轻漂浮。雨后红泉潺潺流淌,白露在草间凝结,虽然四周景色繁杂,但幽静的心境也能得到阐发。远望姑苏城,绮丽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令人想起舞台上的余粉和歌声中遗留下的痕迹。享受着霞光的美好,心中却未能满足,踏上旅途也需小心谨慎。最后,寄托对区中的缘分的谢意,扬帆远行,尽情享受这份婉约的美好。
注释
- 弭:停止、消除。
- 愆:过失、错漏。
- 泄云:指云彩的映照。
- 绪风:轻柔的风。
- 棹歌:划船时的歌声。
- 沙鸨:一种水鸟,常在沙滩上停留。
- 江菼:水面上的水草。
- 餐霞:享用夕阳的美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维崧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细腻、清丽见称,常常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旅行途中,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反映了清代文人追求闲适生活的情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水边旅行时的复杂情感。开篇以“水宿弭旅情”点题,直接表露出作者的旅途愁绪。接着,诗人在描绘风景时,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泄云映寒涘”、“暝增梁溪深”等,营造出一种清晨宁静而又略带寒意的氛围,表现了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尤其在“远望姑苏城”一联中,诗人以“绮罗若在眼”形象地表达了对故乡美丽风光的思念之情,令人感受到浓浓的乡愁。
整首诗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和拟人,使得景物生动而富有情感。诗人笔下的江水、云彩、沙鸨等意象,既是自然的描写,又承载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最后,诗人以“寄谢区中缘,扬舲恣婉娈”结束,既是对旅途的总结,也是对未来旅程的期许,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水宿弭旅情:在水边住宿,却抑制不住心中的旅途愁绪。
- 挂席愆宾饯:席帷挂起,不免让人感到送别的遗憾。
- 泄云映寒涘:云彩散落在水面,映照出寒冷的波光。
- 绪风扇轻艑:轻风轻拂着小船,带来一丝惬意。
- 暝增梁溪深:夜幕降临,梁溪的水显得更加深邃。
- 霁觉胥台缅:天晴后,远处的胥台在朦胧中若隐若现。
- 棹歌写风波:划桨时的歌声在波涛中荡漾。
- 群动互辗转:小船在水中交错,仿佛在相互追逐。
- 沙鸨伫空明:沙滩上的水鸟在清晨的光辉中静静伫立。
- 江菼覆清浅:水草轻轻浮在清浅的江面上。
- 红泉雨后流:雨后,红泉水潺潺流淌。
- 白露草间泫:草间的白露在晨光中闪烁。
- 周览虽言烦:环视四周虽觉繁杂。
- 幽默亦云阐:内心的幽静反而能阐发更深的思考。
- 远望姑苏城:远远望去,姑苏城的美景如在眼前。
- 绮罗若在眼:那绮丽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 舞基想馀粉:想起舞台上的余粉。
- 歌梁痗遗啭:歌声中遗留下的痕迹。
- 餐霞趣未慰:享受霞光的乐趣却仍未能满足。
- 折麻务堪践:踏上旅途需谨慎小心。
- 寄谢区中缘:寄托对区中缘分的谢意。
- 扬舲恣婉娈:扬帆远航,尽情享受这份美好。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红泉雨后流”将泉水与雨后景象结合,生动形象。
- 拟人:如“棹歌写风波”,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语言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旅行的思考,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 水:代表流动的时间和生活的变迁。
- 云:象征着心情的起伏和变化。
- 沙鸨:代表宁静与孤独的心境。
- 江菼:象征自然的清新与生命的蓬勃。
- 霞光:象征希望与美好的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沙鸨”指的是哪种动物? A. 鸟
B. 鱼
C. 爬行动物 -
“远望姑苏城,绮罗若在眼”中,姑苏城代表什么? A. 故乡的美丽
B. 旅行的目的地
C. 自然景色 -
诗中“餐霞趣未慰”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满足
B. 不满
C. 疲惫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陈维崧的《早发望亭》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描绘自然景色,但前者更注重旅途情感的抒发,而后者则侧重于静谧的山居生活。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生活理念和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陈维崧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