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意》

时间: 2025-01-01 09:58:14

梦入华胥国土来,咍噎不省夜何其。

青灯明灭窥昏眩,绛帻殷勤警惰嬉。

窗外百禽更唱和,褌中群虱尚贪痴。

病翁未得全无事,不作新诗改旧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梦入华胥国土来,咍噎不省夜何其。
青灯明灭窥昏眩,绛帻殷勤警惰嬉。
窗外百禽更唱和,褌中群虱尚贪痴。
病翁未得全无事,不作新诗改旧诗。

白话文翻译:

梦中我来到了华胥国,醒来时却不知今夜为何如此漫长。
青灯闪烁,我在昏暗中迷茫地窥视,心神恍惚。
窗外百鸟齐鸣,声声相和,而我身上的虱子却依然贪婪地啃咬。
病重的老翁无事可做,索性不再作新诗,只改写旧诗。

注释:

  • 华胥国:传说中的理想国度,象征梦境与理想。
  • 咍噎:形容因情绪而难以言表的状态,通常与悲伤或忧愁有关。
  • 绛帻:红色的头巾,古时常用以装饰或束发。
  • 警惰嬉:警醒与懒散的矛盾,描绘内心复杂的情绪。
  • 褌中群虱:形象地描绘出一种不堪的状况,暗指生活的窘迫。

典故解析:

“华胥国”源自古代神话,常用来指代人们心中理想的地方,诗中借用此典故,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生活的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宋代著名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常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个人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晓意》是一首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情感的诗作。开篇以“梦入华胥国土来”引人入胜,华胥国作为理想境地,象征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然而,接下来的“咍噎不省夜何其”则转折出梦醒后的失落与迷茫,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无奈。青灯的明灭,象征着心情的起伏与不安,诗人对生活的警醒与懒散之间的斗争,展现了他内心的矛盾。

窗外百禽的歌唱与褌中虱子的啃咬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生活的琐碎与苦闷,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现实的残酷形成强烈反差。最后一句“病翁未得全无事”,则是对个人境遇的深刻反思,显示出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对理想的渴望,具有深远的哲思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梦入华胥国土来:梦中进入理想国度,象征梦想与追求。
    2. 咍噎不省夜何其:因梦境而感到不安,显示出对现实的迷茫与惆怅。
    3. 青灯明灭窥昏眩:青灯闪烁,心神恍惚,表现内心的复杂情绪。
    4. 绛帻殷勤警惰嬉:红巾装扮的自己,在警觉与懒散之间徘徊。
    5. 窗外百禽更唱和:窗外鸟鸣,象征生活的美好与和谐。
    6. 褌中群虱尚贪痴:生活的困扰,暗示现实的不堪。
    7. 病翁未得全无事:病重的老翁,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无奈。
    8. 不作新诗改旧诗:不再创作新诗,反映出对创作的无力感。
  • 修辞手法

    • 对比:梦境与现实的对比,增强情感的张力。
    • 比喻:华胥国作为理想的隐喻,表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拟人:将无情的虱子赋予贪婪的特性,突出生活的困扰。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梦境与现实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反映出人们在困境中追求美好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华胥国:理想与梦境,象征着美好与追求。
  • 青灯:孤独与迷茫的象征,反映内心的不安。
  • 百禽:生活的美好与和谐,形成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 群虱:生活的困扰与不堪,暗示现实的苦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梦入华胥国土来”中的“华胥”指什么?

    • A. 现实生活
    • B. 理想国度
    • C. 人间悲剧
  2. 诗中“青灯明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平静
    • B. 恍惚与迷茫
    • C. 快乐
  3. “褌中群虱尚贪痴”中“虱”象征什么?

    • A. 幸福
    • B. 困扰
    • C. 富贵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刘克庄的作品均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李白的诗作多以豪放潇洒著称,而刘克庄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内心的复杂情感,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作品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