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花游·秋声》
时间: 2025-01-01 11:45: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商飙乍发,渐淅淅初闻,萧萧还住。
顿惊倦旅。背青灯吊影,起吟愁赋。
断续无凭,试立荒庭听取。在何许?
但落叶满阶,惟有高树。
迢递归梦阻。正老耳难禁,病怀凄楚。
故山院宇。想边鸿孤唳,砌蛩私语。
数点相和,更著芭蕉细雨。
避无处。这闲愁,夜深尤苦。
白话文翻译
秋风突然吹起,渐渐听见细微的声音,树木发出萧萧的响声。
我顿时感到疲倦的旅人,背靠青灯,影子摇曳,开始吟咏忧愁的诗句。
断断续续的声音没有凭依,试着在荒凉的庭院中倾听,在哪里呢?
只有满地的落叶,孤独的高树。
漫长的归梦被阻隔。年老的耳朵难以忍受,病痛的心情凄楚。
故乡的院落,我想起那孤独的鸿雁啼鸣,石阶上的蟋蟀私语。
几声相和,更添芭蕉的细雨。
无处可避,这种闲愁,越到深夜越是苦涩。
注释
- 商飙:秋风。
- 倦旅:疲惫的旅人。
- 青灯:古时读书时用的灯,象征孤独和寂寞。
- 荒庭:荒凉的庭院。
- 高树:象征孤独的存在,落叶暗示时光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沂孙,字仲明,号松隐,南宋人,生于1120年,卒于1170年。王沂孙在诗词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与人感情的结合。他的作品常常展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扫花游·秋声》创作于秋天,正值诗人经历人生的困惑与孤独之时。此时他可能正身处故乡,思念故土,感受到秋天带来的萧瑟与思绪的纷乱。
诗歌鉴赏
《扫花游·秋声》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情感,展现了秋天的氛围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开篇以“商飙乍发”引入秋风,立刻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接着“渐淅淅初闻”进一步增强了这种氛围,仿佛让人听到了秋风拂动树叶的声音。诗中反复提到的“倦旅”、“青灯”和“孤树”等意象,表现了诗人对孤独与思乡的深刻感受。
随着诗情的展开,诗人描述了自己在荒庭中听风的情景,试图寻找内心的宁静,但落叶满阶、高树孤立的景象却让他倍感凄凉。尤其是“迢递归梦阻”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归乡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随着年龄的增长,耳朵也渐渐难以承受这种孤独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独特的意象,构建出一种深邃的秋天景象与内心的苦楚,展现了王沂孙对人生、自然和孤独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商飙乍发,渐淅淅初闻”:秋风突然吹来,细微的声音逐渐传入耳中。
- “顿惊倦旅”:感到疲惫的旅人,内心的愁苦油然而生。
- “背青灯吊影,起吟愁赋”:在青灯下,影子摇晃,吟诵着忧愁的诗篇。
- “断续无凭,试立荒庭听取”:声音断断续续,试图在荒凉的庭院中倾听。
- “但落叶满阶,惟有高树”:满地的落叶,只有孤独的高树相伴。
- “迢递归梦阻”:归乡的梦想被阻隔,难以实现。
- “正老耳难禁,病怀凄楚”:年老耳朵难以忍受,心中充满了悲伤。
- “故山院宇”:怀念故乡的院落。
- “想边鸿孤唳,砌蛩私语”:想起孤雁啼鸣和石阶上的蟋蟀私语。
- “数点相和,更著芭蕉细雨”:几声虫鸣交织,伴随着细雨。
- “避无处。这闲愁,夜深尤苦”:无处可逃,这种闲愁在夜深时更显苦涩。
修辞手法
- 拟人:如“青灯吊影”,使静物有了情感。
- 对仗:如“边鸿孤唳,砌蛩私语”,形成音韵的和谐。
- 比喻:将秋风与孤独情感相结合,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诗人对秋天的感慨、对孤独的思考,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揭示了内心的孤独和对归属感的渴望,展现了充满哲思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风:象征孤独与思念,带来萧瑟的气氛。
- 青灯:象征孤独的读书生活与夜晚的思索。
- 高树:象征孤独的存在,时光流逝的见证。
- 落叶:象征离别与时光的流逝。
- 回梦:象征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商飙乍发”中的“商飙”指的是什么?
- A. 夏天的风
- B. 秋天的风
- C. 冬天的风
- D. 春天的风
-
诗中提到的“青灯”象征着什么?
- A. 温暖
- B. 孤独
- C. 光明
- D. 希望
-
“落叶满阶”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与凄凉
- C. 激动
- D. 自由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夜泊牛津》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沂孙 vs. 杜甫:两位诗人都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慨,但王沂孙更注重内心的孤独与思乡,而杜甫则偏重于对国家与家人的忧虑。
- 王沂孙 vs. 白居易:白居易的诗词风格更为平易近人,而王沂孙则多了几分哲思与深沉,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解析》
- 《王沂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