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巳端午呈李伯高》
时间: 2025-01-05 09:23: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癸巳端午呈李伯高》
作者:戴复古
客里几逢端午节,看成雪鬓与霜髯。
救人采得三年艾,背世翻成六日蟾。
老境可怜归未得,羁怀长是病相兼。
猛思一醉酬风月,笑撚菖花揭酒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端午节时的心境,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客里几逢端午节”说明诗人在外地度过了好几个端午节,看到自己鬓发如雪,白发苍苍;“救人采得三年艾”说明他虽努力为他人采艾草,但最终自己却陷入孤独,人生的际遇如同“六日蟾”,即孤独的蛤蟆。年老时光流逝,却仍未能归家,心中常伴着病痛。“猛思一醉酬风月”表达了他想借酒消愁,最后“笑撚菖花揭酒帘”则是想通过饮酒与自然对话,寄托自己的情感。
注释:
- 鬓:指两侧的头发。
- 艾:艾草,端午节时用来驱邪避疫。
- 蟾:蟾蜍,常象征孤独。
- 羁怀:指被拘束的心情。
- 菖花:指菖蒲,端午节习俗中常用的植物。
典故解析: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纪念屈原。诗中提到的艾草、菖蒲等都与节日习俗相关,具有驱邪保健的象征意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复古,字希甫,号梅山,南宋时期的诗人,风格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闲适生活。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癸巳年端午节,表现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无奈与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传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和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首句“客里几逢端午节”即揭示了作者身处异乡的孤独感,随着时光的流逝,白发渐生,作者感受到年华的无情。接下来的“救人采得三年艾”则透出一种无奈与苍凉,虽然他努力为他人带来安康,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孤独境遇。诗中提到的“六日蟾”象征着隔绝与孤独,暗示了诗人对人生苦短的感慨。
在描绘内心感受时,作者以“猛思一醉酬风月”表达了他对于酒的渴望,借酒消愁,想要与自然的风月相酬,达到心灵的慰藉。最后一句“笑撚菖花揭酒帘”则点明了借助自然之物来调节心情,表现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保持乐观的精神。
整首诗在情感上表现了对生命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作者在孤独中坚持自我、寄情于酒的态度,情感细腻而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客里几逢端午节:在外地好几次过端午节,突显孤独。
- 看成雪鬓与霜髯:白发苍苍,感叹时光流逝。
- 救人采得三年艾:尽心为他人,但自己却无所依靠。
- 背世翻成六日蟾:象征孤独与失落。
- 老境可怜归未得:年老却仍未能回家,情感愈加沉重。
- 羁怀长是病相兼:被羁绊的心情,常感病痛交加。
- 猛思一醉酬风月:渴望借酒来消愁,寻求心灵的慰藉。
- 笑撚菖花揭酒帘:用自然之物调节心情,展示乐观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雪鬓”、“霜髯”比喻年龄的增长。
- 对仗:如“救人采得三年艾,背世翻成六日蟾”,反映了诗人的对比思考。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在孤独中寻找快乐的心理状态,展现了诗人面对人生苦难的坚韧与乐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端午节:传统节日,象征着思念与团聚。
- 艾草:驱邪避疫,象征安康。
- 蟾蜍:象征孤独与失落。
- 菖蒲:与节日习俗相关,象征生机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a) 中秋节
b) 端午节
c) 春节 -
“雪鬓”在诗中用来比喻什么? a) 年轻
b) 老年
c) 幸福 -
诗中用什么来象征孤独? a) 菖蒲
b) 蟾蜍
c) 艾草
答案:
- b) 端午节
- b) 老年
- b) 蟾蜍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 by 屈原
- 《九歌》 by 屈原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对比,二者都表现了孤独与对酒的渴望,但戴复古的诗更侧重于节日与友人的思念,而李白则更加突出个人的放纵与洒脱。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诗词鉴赏与写作》
以上内容为对《癸巳端午呈李伯高》的全面分析与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