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洪内翰使虏》
时间: 2025-01-17 10:03: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洪内翰使虏
作者:范成大 〔宋代〕
郊庙熙成霈率滨,
罪如猾夏亦维新。
边烽已却来南虏,
使节犹烦第一人。
遥想穹庐占汉月,
便呼重译布唐春。
单于若问公家世,
说与麒麟画老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洪内翰出使的期望和对国家安危的关切。诗中提到,郊庙的祭祀在丰收的季节里显得格外兴盛,但国家的罪责却如同夏天的酷热,依旧需要更新和改正。边境的烽火虽已熄灭,南方的敌人却仍然让使者心烦意乱。远远地想象着汉朝的月亮照耀着边疆,仿佛听到重译的声音在唐朝的春天呼唤。如果单于问起朝廷的世家渊源,那就告诉他,朝廷中有像麒麟一样的老臣。
注释:
字词注释:
- 郊庙:指郊外的庙宇,通常用于祭祀。
- 熙:兴盛、光明。
- 霈:雨水丰沛的样子。
- 猾夏:形容罪恶如同酷热的夏天。
- 边烽:边境的烽火,指战争的信号。
- 穹庐:指天空和蒙古包,象征着游牧民族的居所。
- 单于:指匈奴的首领。
- 麒麟:象征着贤良的臣子。
典故解析:
- 本诗中提到的“麒麟”,在古代文化中象征着祥瑞和贤良,通常用来比喻有德之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君平,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注。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与外族关系紧张之时,诗人通过对使者的送别,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歌鉴赏:
《送洪内翰使虏》是一首充满忧国忧民情感的诗作。诗的开篇描绘了盛大的郊庙祭祀场景,象征着国家的繁荣,但随即转入对国家现状的深刻反思。诗人以“罪如猾夏”来比喻国家面临的困境,既有对外敌的忧虑,也有对内部政务的担忧。
接下来的“边烽已却来南虏”则直接传达了对南方敌人侵扰的警惕,显示了诗人对国家安全的关心。而“使节犹烦第一人”则透露出使者在外交使命中的焦虑与不安。诗人遥想边疆的安宁,思念汉朝的月色,渴望和平的春天,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期望。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通过“单于若问公家世”的设问,传达了对外族的自信和对内部贤臣的肯定,突显了对国家未来的希望与信心。这种情感的交织,使整首诗既有深刻的政治意义,又充满了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郊庙熙成霈率滨:郊外庙宇祭祀盛大,象征国家繁荣。
- 罪如猾夏亦维新:尽管表面繁荣,国家面临的罪责如酷夏般沉重,需要改革。
- 边烽已却来南虏:边境的烽火已经熄灭,但南方敌人仍然在骚扰。
- 使节犹烦第一人:使者的任务重重,心中充满烦恼。
- 遥想穹庐占汉月:想象着汉朝的月光照耀大地,象征着和平的向往。
- 便呼重译布唐春:希望能在春天传达和平的消息。
- 单于若问公家世:如果单于问起朝廷的历史。
- 说与麒麟画老臣:告诉他朝廷中有贤良之士,象征着对国家的信心。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罪如猾夏”比喻国家的困境。
- 对仗:诗中有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使者的送别,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希望,表达了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郊庙:象征国家的祭祀与繁荣。
- 边烽:象征战争的威胁与不安。
- 穹庐:代表游牧民族的生存状态,暗示边疆的和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罪如猾夏”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 A. 国家繁荣
- B. 国家罪责的沉重
- C. 使者的烦恼
- D. 边防的安宁
-
“单于若问公家世”中的“单于”指的是哪个民族的首领?
- A. 唐朝
- B. 汉朝
- C. 匈奴
- D. 北宋
答案: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甫入京》by 王之涣
- 《夜泊牛渚怀古》by 李白
诗词对比: 范成大的《送洪内翰使虏》与王之涣的《送杜甫入京》在表达送别情感时,都体现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望,但范成大的诗更侧重于对边疆安宁的思考,而王之涣则更注重于个人情感与历史的交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讲解与赏析》
- 《范成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