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湖州作)》

时间: 2025-01-04 08:23:21

山雨潇潇过,溪桥浏浏清。

小园幽榭枕苹汀。

门外月华如水、彩舟横。

苕岸霜花尽,江湖雪阵平。

两山遥指海门青。

回首水云何处、觅孤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雨潇潇过,溪桥浏浏清。
小园幽榭枕苹汀。
门外月华如水彩舟横。
苕岸霜花尽,江湖雪阵平。
两山遥指海门青。
回首水云何处觅孤城。

白话文翻译:

山间细雨潇潇而过,溪边的小桥清澈可见。
小园中的幽静亭榭倚靠在苹汀之上。
门外的月光如水,像彩色的小舟在横渡。
苕岸上的霜花已经消尽,江面上如雪般的波涛平静。
远山指向海门,呈现出青翠的景象。
回头望去,水云之间又如何能找到那孤独的城池呢?

注释:

  • 潇潇:形容细雨纷纷落下的样子。
  • 浏浏:形容清澈的样子。
  • 苹汀:指小园旁的水边,苹指水边的植物。
  • 月华:月光。
  • 水彩舟:比喻月光的柔和,如同彩色的小舟。
  • 苕岸:指水边的岸。
  • 霜花:指霜冻后留下的花纹。
  • 江湖:指江河湖泊。
  • 雪阵:形容江面平静如雪。
  • 海门:指海的入口,远方的山峦指向海的地方。
  • 孤城:比喻孤独的城池,可能暗指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婉约,作品中常常融入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这首《南歌子》创作于苏轼在湖州任职期间,湖州山水秀美,给了他丰富的创作灵感。诗中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南歌子(湖州作)》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体现了苏轼对自然美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诗的开头,细雨潇潇,溪桥清澈,描绘出了一幅静谧的山水画卷,给人以宁静的感觉。小园中的亭榭与苹汀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幽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月光如水的意象,增添了夜的柔美,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柔情与思绪。随着诗的推进,苕岸霜花尽,江湖雪阵平,表达了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无常。两山遥指海门青,似乎在暗示着远方的希望与未知的追寻。

最后一句“回首水云何处觅孤城”,则是诗人情感的升华,蕴含着对往昔的追忆与对孤独的感慨。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描绘中,渗透着深深的思索与感伤,展现了苏轼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雨潇潇过:细雨轻轻洒落,增添了山间的宁静。
  2. 溪桥浏浏清:溪水清澈,桥边的景致透彻明亮。
  3. 小园幽榭枕苹汀:小园的亭子依偎在水边,营造出一幅和谐美好的图景。
  4. 门外月华如水彩舟横:月光如水般洒落,宛如彩舟在水面上漂浮。
  5. 苕岸霜花尽,江湖雪阵平:霜花已然消失,江面如雪般平静,象征着一种宁静。
  6. 两山遥指海门青:远山指向海口,青色的山峦仿佛在召唤。
  7. 回首水云何处觅孤城:回望之间,却难以寻找到那孤独的城池,表露出内心的孤寂与思索。

修辞手法

  • 比喻:月华如水,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柔和。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意。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故乡的思念,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情感共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雨:象征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无常。
  • 月华:代表柔美与宁静的情感。
  • 霜花:象征过往的消逝与生命的脆弱。
  • 孤城:暗示孤独与寻找归属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苏轼
    • D) 白居易
  2. 诗中“月华如水”比喻什么?

    • A) 明亮的星星
    • B) 柔和的月光
    • C) 波涛汹涌的江水
    • D) 高山流水
  3. “回首水云何处觅孤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失落
    • C) 愤怒
    • D) 希望

答案

  1. C) 苏轼
  2. B) 柔和的月光
  3. B) 失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 《水调歌头》苏轼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南歌子》都表现了对月光的描绘,但前者更多的是思乡之情,而后者则融合了自然景色与人生思考,展现了更为丰富的情感层次。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山水与人:苏轼的自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