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凫》

时间: 2024-12-31 23:56:01

惊凫虽避人,终恋旧所泊。

尽背船头去,却从船尾落。

须知取势高,不是初飞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惊凫
作者: 梅尧臣

惊凫虽避人,终恋旧所泊。
尽背船头去,却从船尾落。
须知取势高,不是初飞错。


白话文翻译:

这只惊慌的野鸭虽然躲避着人,但最终还是依恋着它曾经停留的地方。它尽量向船头飞去,却又从船尾落下。要知道,飞得高并不是因为它一开始就飞错了方向。


注释:

字词注释:

  1. 惊凫:惊慌的野鸭,指一种水鸟。
  2. 避人:躲避人,表示对人类的警惕。
  3. 旧所泊:曾经停留的地方,表达对旧居的眷恋。
  4. 尽背船头:努力向船头飞去,表示向前冲的决心。
  5. 却从船尾落:最终又落回船尾,说明了不如意的结果。
  6. 取势高:飞得高,借代为追求目标。
  7. 初飞错:最初的飞行方向是否正确。

典故解析:

该诗并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飞”与“落”的对比隐喻了人生的努力与挫折,体现了人们在追求目标过程中的迷茫与坚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止庵,宋代著名诗人。他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反映社会生活,且常有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梅尧臣的《惊凫》创作于宋代,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的交织使得诗人对此有深刻的感触。整首诗反映了对人生追求的思考,以及在遭遇挫折时的无奈。


诗歌鉴赏:

《惊凫》通过描绘一只野鸭的飞行与落下,反映了人们在追求理想时的挣扎与对旧时光的依恋。诗中,野鸭虽有意避开人类的干扰,但最终仍忍不住怀念曾经的栖息地。这种情感的矛盾正体现了人们在面对变迁时的无奈与思考。

诗的开头用“惊凫”勾勒出一种紧张的氛围,随后却转向旧所的温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情感的深度,也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最后一句“须知取势高,不是初飞错”,则是对人生航向的一种哲学反思,提醒人们在追求目标时,需意识到方向与目标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现了对人生道路的思考,让人深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惊凫虽避人:描绘了野鸭的警觉性,表现出一种敏感的生存状态。
  2. 终恋旧所泊:虽然有逃避的动作,但内心依然留恋过去的安全感。
  3. 尽背船头去:表现出对未来的渴望与努力。
  4. 却从船尾落:说明努力未必能带来成功,常常会遭遇挫折。
  5. 须知取势高:提醒人们在追求高目标时要有清醒的认识。
  6. 不是初飞错:强调初始选择的重要性,反映人们应当思考自己的方向。

修辞手法:

  • 拟人:将野鸭赋予人类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比:通过“避人”与“恋旧”的对比,突显内心的矛盾。
  • 象征:野鸭象征了生活中的追求与难以捉摸的目标。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挣扎与思考,提醒人们在高飞的同时,不忘根本,保持对自我方向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惊凫:象征脆弱与不安的状态,代表人们在生活中面对的挫折与恐惧。
  2. 船头与船尾:象征人生中的选择与结果,船头指向未来,船尾则是过去的依恋。
  3. 高与低:象征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表达追求的艰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惊凫”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鸭子
    • B. 一种鱼
    • C. 一种鸟
  2.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A. 高飞的理想
    • B. 对过去的怀念
    • C. 对人生追求的思考
  3. “尽背船头去,却从船尾落”这句中的“船头”象征着什么?

    • A. 过去
    • B. 未来
    • C. 现在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梅尧臣《惊凫》王维《鹿柴》: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惊凫》更侧重于内心的挣扎与思考,而《鹿柴》则更注重自然之美与宁静的生活。

参考资料: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梅尧臣诗文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