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踏枝 其八》

时间: 2025-01-19 20:46:33

密裹酥胸芳袜紧。

似剥蕉心,护叶层层尽。

花外初胎秋玉褪。

水乡生脆鲈鱼信。

样子偏于鹅卵近。

近日裙边,也改纤纤笋。

握入柔荑卿细认。

一般白腻谁家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密裹酥胸芳袜紧。
似剥蕉心,护叶层层尽。
花外初胎秋玉褪。
水乡生脆鲈鱼信。
样子偏于鹅卵近。
近日裙边,也改纤纤笋。
握入柔荑卿细认。
一般白腻谁家嫩。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描写了一种温柔而细腻的美感。诗人用“密裹酥胸芳袜紧”来形容女性的美丽,接着通过“似剥蕉心,护叶层层尽”来比喻这种美丽的层次和深度。“花外初胎秋玉褪”则暗示了季节的变迁,而“水乡生脆鲈鱼信”则表现出自然的生机。“样子偏于鹅卵近”写出了女性身材的柔美。“近日裙边,也改纤纤笋”则描绘了裙摆与身形的细腻对比。“握入柔荑卿细认”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细致观察,而最后一句“一般白腻谁家嫩”则暗含了对这份美的渴望与欣赏。

注释

  • 酥胸:形容女子的胸部柔软如酥,具有美感。
  • 芳袜:指的是香气四溢的袜子,形容女子的穿着。
  • 剥蕉心:比喻洁白柔嫩的心,如同剥开的香蕉,形象而生动。
  • 秋玉褪:秋天的玉米成熟,象征着丰收与变化。
  • 脆鲈鱼信:水乡特产,象征着自然的馈赠。
  • 鹅卵:形容女性身姿的圆润与美丽。
  • 纤纤笋:比喻女子的纤细与修长,表现出身材的优美。
  • 柔荑:指女性的手,形容其柔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熙(约1680-约1760),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与画家,生于江南,尤其擅长山水画与花鸟画。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与女性之美,语言典雅,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繁荣,文化艺术繁荣时期。诗人通过描写女性的美丽,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

诗歌鉴赏

《鹊踏枝 其八》是一首充满细腻描绘与情感表达的诗作。全诗在描写女性的美丽时,采用了丰富的比喻与形象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柔和而又生动的氛围。诗中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女性的优雅与柔美,仿佛在诉说着一种温柔的爱意。诗人通过“密裹酥胸芳袜紧”的开头,立刻引起了读者的注意,营造出一种亲密感。随后,借助“似剥蕉心”的比喻,诗人进一步深化了对女性美的理解,展现出一种层次分明的美感。

此外,诗中提到的季节变化与自然生机,恰好映衬了女性的美丽,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这种细腻的观察与感受,正是赵熙诗作的特色。在最后一句中,诗人以“谁家嫩”作结,既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又表达了对美的向往和珍惜,充分展现了诗人敏感而细腻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密裹酥胸芳袜紧:用紧致的袜子比喻女性的美丽,展现其优雅神态。
  2. 似剥蕉心,护叶层层尽:比喻女性的细腻与柔美,层次丰富。
  3. 花外初胎秋玉褪:暗示季节变换,带出自然的成熟与美好。
  4. 水乡生脆鲈鱼信:突显自然生机,象征着丰收与生命的活力。
  5. 样子偏于鹅卵近:形容女性身材的圆润,展现出柔美的形象。
  6. 近日裙边,也改纤纤笋:裙摆的优美与身形的细腻对比,增强视觉效果。
  7. 握入柔荑卿细认:对美的细致观察,表现出诗人的深刻感受。
  8. 一般白腻谁家嫩:对美的渴望与欣赏,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似剥蕉心”通过生动的比喻来突出女性的柔美。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性,增强了感情的表达。
  • 对仗:整首诗在用词上保持了对仗的美感,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女性的美作为主题,表达了对美的赞美与向往,展现了诗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酥胸:象征柔美与温柔。
  • 秋玉褪:代表丰收与成熟。
  • 脆鲈鱼信:自然生命的象征。
  • 鹅卵:象征女性的美好身姿。
  • 纤纤笋:体现出柔美与纤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密裹酥胸芳袜紧”意指什么?

    • A. 女性的温柔
    • B. 自然的美丽
    • C. 秋天的景色
    • D. 男性的力量
  2. “似剥蕉心”比喻什么?

    • A. 女性的娇嫩
    • B. 秋天的收获
    • C. 自然的景色
    • D. 水乡的美丽
  3. 诗句“握入柔荑卿细认”的意思是?

    • A. 观察美的细节
    • B. 表达对女性的爱慕
    • C. 描绘自然的美
    • D. 赞美秋天的丰收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王维的《鸟鸣涧》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现了女性的柔美,但更侧重于情感的细腻与内心的渴望。
  • 王维《鸟鸣涧》:展现自然之美,虽与《鹊踏枝》主题不同,但同样有着和谐美好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余秋雨《文化苦旅》
  • 董桥《诗词的千年》
  • 《清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