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雪映清流,望中了了长淮树。
雁声随橹,重到江南路。
寂寞空台,尚有鱼竿否?
孤城暮,水寒风冱,早挂轻帆去。
白话文翻译:
雪映照着清澈的河流,远望清晰可见长淮的树木。
雁鸣伴随着橹声,重回江南的路途。
寂寞的空台上,还有鱼竿吗?
落日的孤城,水寒风冷,早已挂起轻帆出发。
注释:
- 雪映清流:雪映照着清澈的水流。
- 中了了:意为远望之中,清晰可见。
- 长淮树:长淮指长江的淮河段,树木在此景中显得愈加清晰。
- 雁声随橹:大雁的鸣叫声随船桨划水的声音而来。
- 重到江南路:重新回到江南的旅途。
- 寂寞空台:安静的空台,没有人影。
- 鱼竿否:是否还有鱼竿在?
- 孤城暮,水寒风冱:孤独的城市傍晚,水冷风寒。
- 轻帆去:轻便的帆船已经启程。
典故解析:
长淮:在古代文学中,长淮常用来象征南方的美丽与富饶,描绘着江南的秀丽风光和温润气候。
江南:代表着中国南方的文化与风景,诗中描绘的情景与江南的自然景色相得益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项鸿祚,清代诗人,生于1730年,卒于1782年。其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摹山水人情,作品多描写江南的风光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诗人游历江南之时,心中充满对江南美丽景色的赞美与思念。通过诗句,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项鸿祚的《点绛唇八首 其七》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色与诗人的感情紧密相连。诗的开头“雪映清流”,用雪的洁白与水的清澈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出一种宁静而空灵的意境。接着“望中了了长淮树”,更是通过远望,将远近结合,让人感受到空间的延展与景色的层次感。
“雁声随橹,重到江南路”,此句通过声音的描写,带来一种动感,仿佛能听见大雁的鸣叫与船桨的划水声,生动呈现出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接下来的“寂寞空台,尚有鱼竿否”,则流露出一丝孤独感,诗人似乎在追忆往昔的渔家生活,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人事的变迁。
最后两句“孤城暮,水寒风冱,早挂轻帆去”,以孤城的傍晚为背景,描绘出一种冷清的氛围,水冷风寒,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寂。然而,“早挂轻帆去”又让人感受到一种向往与期待,似乎在暗示着诗人对未来旅途的憧憬。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令人感受到一种深邃而悠远的思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雪映清流:用雪的反射,衬托出水流的清澈,营造出一种明快的氛围。
- 望中了了长淮树:通过“望中”,强调了远观的清晰,展现出自然的美。
- 雁声随橹:声音的描写,使得景象更加生动,体现了江南的动感。
- 重到江南路:表达了一种回归的情感,暗示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 寂寞空台,尚有鱼竿否:孤独的寂静与渔家生活的回忆形成对比。
- 孤城暮,水寒风冱:描绘黄昏时分的孤独,营造出寒冷的氛围。
- 早挂轻帆去:表达了诗人向往远方的渴望与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雪映清流,雪与水的结合,表现出清冷的意境。
- 对仗:如“寂寞空台,尚有鱼竿否”,形成整齐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雁声随橹,赋予大雁情感,使得景象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江南的自然景色与诗人的情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自然的热爱,展现出一种清新、孤独却又充满希望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纯洁与宁静。
- 清流:代表着生命与自由。
- 雁:象征着归属与思乡之情。
- 鱼竿:暗示生活的宁静与闲适。
- 孤城:象征着孤独与寂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雪映清流”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 A. 寒冷 B. 温暖 C. 纯净 D. 忧伤
-
“重到江南路”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情感? A. 对北方的思念 B. 对故乡的眷恋 C. 对工作的向往 D. 对旅行的厌倦
-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 A. 激昂 B. 忧郁 C. 清新 D. 愉悦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中展现了战乱中的忧伤,与项鸿祚的清新孤独形成鲜明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则表现了豪放与洒脱,和项鸿祚的细腻柔情形成互补。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