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洛尾亭二首 张耒 〔宋代〕
洛尾亭边淮汴交,来波去浪恨迢迢。 无端更洒黄昏雨,吹作春愁不肯消。
白话文翻译:
洛尾亭旁,淮河与汴河交汇,波涛来去,令人感到遥远而遗憾。 无缘无故地,黄昏时分又下起了雨,吹成了春天的忧愁,不肯消散。
注释:
- 洛尾亭: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位于河流交汇处。
- 淮汴交:淮河与汴河的交汇处。
- 迢迢:遥远的样子。
- 无端:无缘无故。
- 黄昏雨:傍晚时分的雨。
- 春愁:春天的忧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此诗可能是在他游历或任职于淮河与汴河交汇处时所作,表达了对远方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张耒在洛尾亭附近,目睹淮河与汴河的波涛,感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特别是在黄昏时分,雨水的降临更增添了春愁,使得这种情感更加难以排遣。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洛尾亭边的淮汴交汇之景,表达了诗人对遥远和流逝的感慨。首句“洛尾亭边淮汴交,来波去浪恨迢迢”,以河流的交汇点为背景,描绘了波涛来去的景象,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迁。后两句“无端更洒黄昏雨,吹作春愁不肯消”,则通过黄昏雨的意象,加深了春愁的情感,使得这种忧愁如同雨水一般,无法消散。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忧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洛尾亭边淮汴交”:描绘了洛尾亭旁淮河与汴河的交汇处,点明了地点和景象。
- “来波去浪恨迢迢”:通过波涛的来去,表达了诗人对遥远和流逝的遗憾。
- “无端更洒黄昏雨”:黄昏时分的雨水,无缘无故地增添了诗人的忧愁。
- “吹作春愁不肯消”:雨水吹成了春天的忧愁,这种忧愁如同雨水一般,无法消散。
修辞手法:
- 拟人:“吹作春愁不肯消”中的“吹作”和“不肯消”赋予了雨水和春愁以人的情感和意志。
- 意象:通过“黄昏雨”和“春愁”的意象,加深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遥远和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无法消散的春愁的抒发。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时光流逝的深刻感受。
意象分析:
- “黄昏雨”:象征着忧愁和无法排遣的情感。
- “春愁”:春天的忧愁,可能与春天的生机勃勃形成对比,加深了忧愁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洛尾亭”位于哪里? A. 淮河与汴河交汇处 B. 洛河与黄河交汇处 C. 长江与淮河交汇处 D. 黄河与长江交汇处
-
诗中的“黄昏雨”象征着什么? A. 喜悦 B. 忧愁 C. 希望 D. 平静
-
诗中的“春愁”是指什么? A. 春天的忧愁 B. 春天的喜悦 C. 春天的希望 D. 春天的平静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通过梦境表达了对远方和逝去时光的思念。
- 王安石《泊船瓜洲》: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张耒的《题洛尾亭二首》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都表达了对远方和时光流逝的感慨,但张耒的诗更侧重于自然景象的描绘,而苏轼的词则通过梦境来表达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和创作特点。
- 《宋词三百首》:收录了苏轼和王安石的词作,可以与张耒的诗作进行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