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西都作》

时间: 2025-01-14 06:48:34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

几曾着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西都作
作者: 朱敦儒 〔宋代〕

我是清都山水郎,
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风券,
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
几曾着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慵归去,
且插梅花醉洛阳。

白话文翻译:

我是一位来自清都的山水诗人,
上天让我与这份洒脱的性情相伴。
曾经得以借助雨水的恩惠和风的力量,
在云中留下诗句,借着月光抒写篇章。
写了无数的诗,喝了无数的酒。
我几乎没有正眼看过那些侯王。
那金碧辉煌的楼阁我懒得归去,
不如在洛阳插上梅花,醉倒在这美景之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清都:指的是风景优美的地方,可能指代某个理想的环境。
  • 疏狂:意指洒脱、放纵的性情。
  • 雨支风券:比喻诗人借助自然的元素来写作。
  • 留云借月章:形容诗人用云和月的意象来写诗。
  • 侯王:指的是权贵、统治者。
  • 玉楼金阙:形容华丽的宫殿。
  • 梅花:象征高洁与坚韧,表达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

典故解析:

  • 玉楼金阙:出自古代诗词中对华美宫殿的描绘,象征权力与奢华。
  •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坚韧和高洁的象征,尤其在寒冬中盛开,寓意不屈不挠的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敦儒,宋代诗人,因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受到后人喜爱。他的作品往往流露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山水诗最为人知。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乱,士人心态复杂,诗人通过咏叹自然与自由,表达对权贵生活的漠视和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朱敦儒的《鹧鸪天·西都作》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诗中呈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权贵世界的淡漠。开篇便以“清都山水郎”自称,显示出他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而“天教分付与疏狂”则强调了他天性洒脱的个性。在诗中,诗人通过“曾批给雨支风券”的意象,表现了他在创作中与自然的互动,表达了诗人与自然元素的和谐共生。

接下来的“诗万首,酒千觞”显示了他在创作与饮酒中所获得的快乐,反映出他对生活的洒脱态度。而“几曾着眼看侯王”则流露出他对权贵生活的轻视,表达了对名利的无所谓态度。最后两句“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则将诗人对洛阳美景的向往与对权贵生活的拒绝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洒脱与高洁的精神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是清都山水郎:自称为山水间的诗人,表明身处自然之中。
  • 天教分付与疏狂:暗示这种洒脱的个性是上天的安排。
  • 曾批给雨支风券: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借助自然景象进行创作的情景。
  • 累上留云借月章:意指通过自然景象写出的诗篇,充满诗意。
  • 诗万首,酒千觞:强调诗人对诗与酒的热爱。
  • 几曾着眼看侯王?:表达对权贵的漠视与无所谓。
  • 玉楼金阙慵归去:对华美宫殿的拒绝,显示出对奢华生活的反感。
  • 且插梅花醉洛阳:选择在洛阳享受自然之美,体现出诗人高雅的情趣。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雨支风券”,形象地描绘了自然对创作的影响。
  • 对仗:如“诗万首,酒千觞”,形成了和谐的对称结构。
  • 夸张:如“几曾着眼看侯王”,强调了诗人对权贵的轻视。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对名利与权贵生活的厌倦,展现出一种高洁与洒脱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都:象征理想的生活环境。
  • 雨、风、云、月:自然元素,象征诗人的创作灵感。
  • 梅花:象征高洁、坚韧,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自称是什么人?

    • A. 山水郎
    • B. 侯王
    • C. 酒徒
    • D. 文人
      答案: A
  2. 诗中“玉楼金阙”指代什么?

    • A. 自然
    • B. 权贵的生活
    • C. 诗歌
    • D. 酒
      答案: B
  3. 诗人对侯王的态度是?

    • A. 崇敬
    • B. 轻视
    • C. 亲近
    • D. 忽视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 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对比: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但辛弃疾更加强调了豪情壮志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朱敦儒则更偏重于个人的洒脱与对权贵生活的拒绝。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朱敦儒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