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时间: 2025-01-14 15:34:12

草草园林作洛川。

碧宫红塔借风烟。

虽无金谷花能笑,也有铜驼柳解眠。

春似旧,酒依前。

何妨倚杖雪垂肩。

五陵侠少今谁健,似我亲逢建武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草草园林作洛川。
碧宫红塔借风烟。
虽无金谷花能笑,也有铜驼柳解眠。
春似旧,酒依前。
何妨倚杖雪垂肩。
五陵侠少今谁健,似我亲逢建武年。

白话文翻译:

在草草的园林中,仿佛置身于洛川。
碧绿的宫殿和红色的塔楼在烟云中交融。
虽然没有金谷的花能使人欢笑,但也有铜驼的柳树让人心安。
春天与往昔相似,酒杯依旧在眼前。
何妨倚杖在肩,任雪花飘落。
如今五陵的豪侠又有谁能与我比肩,仿佛我亲历了建武的盛年。

注释:

  • 草草:草木茂盛,形容环境的自然状态。
  • 洛川:古代指洛水,常与美景联系在一起。
  • 碧宫红塔:形容建筑的色彩鲜艳,富丽堂皇。
  • 金谷:指金谷园,是古代著名的园林,代表美丽的风景。
  • 铜驼:铜驼是古代的名胜,象征一种独特的韵味。
  • 五陵:五陵是指古代豪杰、侠士的聚集地。
  • 建武年:指汉朝建武年间,象征着盛世和英雄辈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敦儒,字子华,号惭愧,宋代词人,生于南宋。其词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山水田园之情。朱敦儒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与人生感悟,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和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晚年,回顾往昔,感叹岁月,表达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豪杰的向往。诗中融入了对春天的感悟以及对英雄气概的追忆,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

诗歌鉴赏:

《鹧鸪天》是一首充满怀旧情怀和自然美感的词作。整首诗通过描绘园林风光与春日情景,展现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开篇以“草草园林作洛川”引人入胜,仿佛让读者置身于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环境之中。接着,作者以“碧宫红塔借风烟”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色彩鲜明,生动形象。

诗中反复出现的春天与酒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愉悦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虽无金谷花能笑,也有铜驼柳解眠”一句,既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暗含了人生的无奈与现实的妥协。作者在这种对比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惆怅。

最后两句“五陵侠少今谁健,似我亲逢建武年”则是对历史的回望与对英雄的钦佩。通过对建武年间豪杰的回忆,诗人展现了对年轻时光的渴望与对豪情的追忆,表达了对当下生活的思考与不满。整首词最终在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中收尾,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草草园林作洛川”:描绘了一个自然、宁静的园林,暗示诗人对美景的向往。
  2. “碧宫红塔借风烟”:使用色彩对比,展现出华丽的建筑,象征着繁华与壮丽。
  3. “虽无金谷花能笑,也有铜驼柳解眠”:表达对现实的妥协,虽无绝美之景,但也有宁静的意象。
  4. “春似旧,酒依前”:春天的到来与往昔相似,酒依旧存在,暗示对旧时光的怀念。
  5. “何妨倚杖雪垂肩”:表达一种安然自得的状态,象征诗人对生活的淡然态度。
  6. “五陵侠少今谁健,似我亲逢建武年”:回首历史,感叹如今英豪已少,表现出对年轻时光的怀念与对英雄的敬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园林比作“洛川”,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如“碧宫红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多次提及春、酒、英雄等意象,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对历史的追忆,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蕴含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豪杰的追望。诗情画意,情感深邃,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才华和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园林:象征宁静与自然。
  2. 碧宫红塔:代表繁华与美丽。
  3. 金谷:象征美好与幸福。
  4. 铜驼:暗示历史与文化的深厚。
  5. :代表生活的欢愉与情感的寄托。
  6. :象征生命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铜驼”象征什么?

    • A. 美好景色
    • B. 历史文化
    • C. 诗人的心情
  2. “五陵侠少今谁健”中“侠少”指的是?

    • A. 豪杰
    • B. 普通人
    • C. 文人
  3.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 B. 对生活的无奈
    • C. 对历史的追忆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比较朱敦儒的《鹧鸪天》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但朱敦儒更侧重于对历史的追忆,而李清照则更突出个人情感与生活的细腻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朱敦儒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