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
时间: 2025-01-17 09:28: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道淮南事可悲,其鱼万姓叹流离。
天心未必无生意,地势居然似漏卮。
孰访画区寻禹迹,须知洪水在尧时。
广陵八月观涛处,惆怅难歌七发辞。
白话文翻译
听说淮南的事情非常悲惨,那里的鱼让万千百姓都感到流离失所。
上天的心意未必真的没有生机,而地势却像个漏斗一样。
谁去那画区寻找大禹的足迹,难道不知道洪水已经发生在尧的时代?
在广陵的八月,我在观涛的地方,感到惆怅,难以吟唱七发的辞章。
注释
字词注释
- 闻道:听说。
- 淮南事:指淮南地区发生的事情,暗指水灾。
- 流离:指人民因灾难而流亡、失所。
- 天心:指上天的意图或心思。
- 漏卮:漏斗,形容地势的低洼。
- 孰访:谁去探访。
- 画区:指传说中大禹治水的地方。
- 洪水:指大水灾难。
- 广陵:指扬州地区,以观涛闻名。
- 惆怅:忧愁、失落的情绪。
- 七发辞:指《诗经·七月》中的辞章,表达离愁别绪。
典故解析
- 大禹治水:大禹是中国古代治水的英雄,传说他通过努力治理洪水,使人民安居乐业。
- 尧时:尧是古代的贤明君主,诗中提到洪水的历史背景,暗示灾难的延续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法良,清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其作品常关注社会民生,抒发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水灾频发的时期,法良通过描绘灾难背景,表达对民生困苦的同情与忧虑。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对淮南水灾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与感慨。首句“闻道淮南事可悲”直接引入主题,诗人通过“其鱼万姓叹流离”展现了水灾对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暗示了社会的悲剧。接下来的“天心未必无生意,地势居然似漏卮”则引发了对自然与人事的思考,虽然上天的意图可能并不绝望,但地理环境的恶劣却让人感到无奈。
“孰访画区寻禹迹”一句,诗人以大禹治水的历史典故来反衬现实的无奈,表达了对古代治水英雄事迹的追思与对现状的不满。最后两句“广陵八月观涛处,惆怅难歌七发辞”则展现了诗人自己在面对灾难时的无奈与惆怅,虽然身处美丽的自然景观,却因心中的忧愁而无法吟唱。
整首诗情感深邃,透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折射出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展现了诗人的仁爱之心与对社会的关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闻道淮南事可悲”:开篇便用“可悲”二字,突显对灾难的感慨。
- “其鱼万姓叹流离”:通过“鱼”这个意象,象征着百姓的苦难与流离失所,情感真挚。
- “天心未必无生意”:在悲观的环境中,依然保留对未来的希望。
- “地势居然似漏卮”:形象地描绘了地形的低洼,暗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 “孰访画区寻禹迹”:提及大禹,传承历史,暗示治水的艰难。
- “须知洪水在尧时”:历史的洪水并非偶然,反映了灾难的恒久性。
- “广陵八月观涛处”:描绘一个美丽的自然场景,形成强烈的对比。
- “惆怅难歌七发辞”:表达内心的失落与对历史的感慨,情感深邃。
修辞手法
- 比喻:“地势居然似漏卮”,通过比喻形象化地势的特征。
- 对仗:全诗结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典故:引用大禹与尧的历史典故,增强了诗的厚重感和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水灾的同情与忧虑,透过历史与现实的交叠,展现了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奈与坚韧,同时也蕴含着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鱼:象征百姓,代表生活的艰辛与流离。
- 洪水:象征自然灾害,暗示社会动荡。
- 广陵:美丽的自然环境,形成对比,代表希望与失落的交织。
- 七发辞:表达离愁别绪,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B. 对水灾的同情和忧虑
- C. 对历史的回忆
- D. 对自然的赞美
-
“孰访画区寻禹迹”中提到的“禹”是谁?
- A. 一个诗人
- B. 一位历史人物
- C. 一位神仙
- D. 一位将军
-
诗中提到的“漏卮”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鱼
- B. 一种乐器
- C. 一种容器
- D. 一种植物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泊船瓜洲》
- 杜甫《春望》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对比法良的《有感》与杜甫的《春望》,两首诗均表达了对社会动荡的忧虑,但法良更侧重于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杜甫则关注国家的动乱与民生困苦。法良通过历史典故引入反思,而杜甫则直接以身边的景象引发感慨,风格各异却情感相通。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