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笛 送春柬秋玉》
时间: 2025-01-06 15:26: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下笛 送春柬秋玉
作者: 江瑛 〔清代〕
细雨催晴,残阳还在,柳阴深处。
红衰绿减,争倩春幡遮护。
流莺低诉韶华换,问此日东风谁主。
纵江南芳草,还生那省,踏青情绪。
吹远。愁何许。
奈不见春归,怎教春住。
春词谁读。新声空忆金缕。
断肠烟景分明在,更梦落梨花一树。
自冷淡,向银篝,怯伴帘栊薄暮。
白话文翻译
细雨催促着晴天的到来,残阳依旧挂在天边,柳树的阴影中显得格外宁静。春天的红花已逐渐凋零,绿叶也开始减少,争相用春风的旗帜来遮挡。黄莺低声诉说着时光的流逝,问道:今天的东风由谁来主宰?纵使江南的芳草依然生长,但我在踏青时的愁绪又能说些什么呢?在远方的吹送声中,我的愁苦又在何处呢?奈何春天不再归来,怎能让春天停留?春天的诗句谁来吟诵?新声却空自怀念那金缕的歌声。心中断肠的情景清晰可见,梦中依旧是那一树梨花。自己变得冷淡,面对着银色的灯笼,惧怕在薄暮的窗帘下独处。
注释
- 细雨催晴:细雨促使阴云散去,意味着天气将要变得晴朗。
- 红衰绿减:形容春天的花朵开始凋落,绿叶也减少,暗示季节的变迁。
- 流莺低诉:黄莺低声吟唱,传达春天的流逝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 踏青情绪:指在春天外出踏青的情感,包含了对春天的向往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典故解析
- 金缕:金缕是指古代的一种精美的丝织物,常用来比喻高雅的诗歌或音乐。
- 梨花一树:梨花象征着清雅和美好,梦中落下的梨花则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惋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江瑛,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往事。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秋交替之际,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以及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月下笛 送春柬秋玉》是一首充满了春夏交替时节的情感和思考的古诗。诗人在细雨与残阳的交织中,勾勒出一个宁静而忧伤的春日场景。诗中提到“红衰绿减”,不仅展现了春天的凋零,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时光的流逝。通过“流莺低诉韶华换”这一意象,诗人将自然的声音与人类的感受相结合,展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整首诗在情感基调上,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尤其是在反复提到春天不再归来的时候,诗人表现出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刻的内涵。最后以“自冷淡,向银篝”的意象结束,显示出诗人对孤独的接受与内心的平静,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细雨催晴:细雨在催促着晴天的来临,象征着希望。
- 残阳还在:残阳的意象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 柳阴深处:柳树的阴影暗示着宁静和隐秘的情感。
- 红衰绿减:春天的花草凋零,暗示着美好时光的流逝。
- 流莺低诉:黄莺的低声诉说,传递着春天的美好与逝去。
- 纵江南芳草:即使芳草依旧生长,心情却无法愉悦。
- 吹远。愁何许:远方的风声让人更加惆怅。
- 奈不见春归:春天不再归来,更添愁绪。
- 春词谁读:对春天的诗歌的叹息,似乎无人来读。
- 断肠烟景:心中惆怅的情景依然清晰可见。
- 自冷淡:自我感到冷淡,孤独的心理描写。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凋零比作人生的无常。
- 拟人:流莺被赋予了低声诉说的能力,增强了情感的传递。
- 对仗:诗句中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往昔的怀念,折射出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孤独的接受。
意象分析
- 细雨:象征着希望与温柔,也暗示着忧愁。
- 残阳:代表着过去的美好时光。
- 柳阴:象征着宁静与隐秘的情感。
- 流莺:代表着春天的声音和美好回忆。
- 梨花:象征着纯洁与美好,梦中梨花的意象让人感受到遗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细雨催晴”,这是什么意思? A. 细雨让天气变得阴沉
B. 细雨促使晴天的到来
C. 细雨让人感到忧愁 -
诗中“红衰绿减”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春天的繁荣
B. 春天的凋零与无常
C. 春天的美好回忆 -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怯伴帘栊薄暮”,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理? A. 对春天的期待
B. 对孤独的接受与无奈
C. 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
- 《登高》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望》与《月下笛》的对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春天的思考,但《春望》更侧重于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感慨,而《月下笛》则更加关注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变化。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集》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