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闺情四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4 10:07:28

何处卖花声。

唤得愁生。

病中心绪恰如酲。

脉脉恹恹珊枕上,过了清明。

只是少人行。

朱户常扃。

一春都不问阴晴。

偏有多情双燕子,说向帘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何处卖花声。唤得愁生。病中心绪恰如酲。脉脉恹恹珊枕上,过了清明。只是少人行。朱户常扃。一春都不问阴晴。偏有多情双燕子,说向帘旌。

白话文翻译:

哪里传来了卖花的声音,唤醒了我心中的愁苦。我的心情如同醉酒一般恍惚,病恹恹地躺在珊瑚色的枕头上,清明节已过,窗外却少有人来往。朱红色的门常常紧闭,一整个春天都不问外面的阴晴变化。偏偏有那多情的双燕,告诉我窗前的帘子。

注释:

  • 何处:哪里。
  • 卖花声:指卖花人的叫声。
  • 愁生:唤起了愁苦。
  • 病中心绪:形容内心的情绪因病而沉重。
  • 恹恹:形容病态,精神不振。
  • 珊枕上:指用珊瑚色的枕头。
  • 朱户:朱红色的门。
  • 常扃:常常紧闭。
  • 阴晴:天气的变化。
  • 多情:感情深厚,细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亮武(生卒年不详)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文字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闺情、乡思,具有浓厚的个性和情感深度。

创作背景:

《浪淘沙 闺情四首 其一》写作于清代,正值女性地位逐渐被重视的时期。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女性在闺房中面对孤独与思念的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情感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浪淘沙》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闺中女子的孤独与愁苦。开篇的“何处卖花声”,直接引入了春天的气息,但随着“唤得愁生”,花声反而成为了内心愁苦的催化剂,展现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无奈。诗中“脉脉恹恹珊枕上”更是通过具体的意象表现了女子的病态与无力,给人以一种沉重的感觉。

“只是少人行”一句,揭示了女子的孤独,门常常紧闭,外界的喧嚣与热闹与她无关,整个春天似乎与她的生活没有关联。诗的最后两句“偏有多情双燕子,说向帘旌”则通过燕子的形象,暗示着春天的到来和期盼的美好,虽有些许温暖,却依旧无法驱散内心的孤寂与愁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的交织,展现了闺中女子对春天的渴望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深刻的情感内涵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何处卖花声:引入音景,暗示春天的气息。
  • 唤得愁生:花声唤起内心的忧愁,反映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 病中心绪恰如酲:通过“酲”字描绘出一种醉意,表现出情感的迷离。
  • 脉脉恹恹珊枕上:细腻刻画病态的脆弱,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 过了清明:暗示时光流逝,春天已过去一半。
  • 只是少人行:强调孤独,反映出她与外界的隔绝。
  • 朱户常扃:象征封闭的生活与内心的压抑。
  • 一春都不问阴晴:反映出对生活的漠然与无奈。
  • 偏有多情双燕子:燕子象征春天的希望与温暖。
  • 说向帘旌:暗示着对外界信息的渴望,传递出一种微妙的亲近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绪与醉酒相联系,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 拟人:燕子被赋予情感,传递出对春天的向往。
  • 对仗:如“朱户常扃”与“一春都不问阴晴”,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与生动的意象,表达了闺中女性的孤独与对春天的渴望,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内心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声:象征着春天与生命的美好。
  • :象征着内心的脆弱与孤独。
  • 朱户:封闭的象征,反映出与外界的隔离。
  • 双燕子:春天的使者,带来希望与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曹亮武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朱户常扃”意指什么? A. 生活的繁忙
    B. 内心的孤独与封闭
    C. 春天的气息

  3. “何处卖花声”中,花声的作用是什么? A. 引出春天的气息
    B. 唤起内心的悲伤
    C. 表示生活的喧嚣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by 李清照
  • 《春望》 by 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浣溪沙》相比,曹亮武的《浪淘沙》更多地描绘了内心的孤独与愁苦,而李清照则表达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忆,两个作品均体现了女性的情感世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