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其二 上巳》

时间: 2025-01-04 07:40:43

送暖晓来风,春信微通。

满城芳草暮愁中。

寒食才过宫柳暗,烟树朦胧。

杜曲踏芳丛,有个人同。

盘龙绣领御沟东。

日落河桥归路晚,嘶断花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暖晓来风,春信微通。
满城芳草暮愁中。
寒食才过宫柳暗,
烟树朦胧。
杜曲踏芳丛,有个人同。
盘龙绣领御沟东。
日落河桥归路晚,
嘶断花骢。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暖风在清晨轻轻吹来,春天的消息也随之传来。
在满城的芳草中,愁绪在黄昏时分弥漫。
寒食节刚刚过去,宫中的柳树显得暗淡,
烟雾缭绕的树木朦胧不清。
在杜曲踏青的路上,有一个人陪伴我在花丛中漫步。
他穿着盘龙绣领的衣服,走在御沟的东边。
夕阳西下,回家的路变得很晚,
马儿嘶鸣,花骢马也因疲惫而断了声音。

注释:

  • 送暖晓来风:春天的暖风在早晨送来温暖。
  • 春信微通:春天的气息轻轻传递。
  • 寒食:传统节日,祭祖扫墓,通常在清明前。
  • 宫柳:指宫中种植的柳树。
  • 杜曲:可能指的是杜甫的曲子,或特指某个地方。
  • 盘龙绣领:形容衣服的华丽,盘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物。
  • 花骢:指一种马,骢马,通常是指毛色美丽的马。

典故解析:

  • 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期,纪念介之推,成为清明节的前身。
  • 杜曲:可能与杜甫相关,代表了诗人对历史和文化的追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尔堪(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细腻,对人情世故的观察细致。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春季,正逢寒食节后,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和个人情感,表达对春天的喜悦以及对往昔的怀念。

诗歌鉴赏:

《浪淘沙·其二 上巳》是一首描绘春景与人情的词作,诗人在细腻的描写中展现了春天的气息与个人的感受。开头以“送暖晓来风”引入春天的暖风,温暖的氛围中透露出春的生机与希望。接着“春信微通”表达了春天信息的悄然传递,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美好的氛围。随后,诗人转向对城市芳草的描绘,“满城芳草暮愁中”既有春天的生机,又暗含愁绪,形成鲜明对比。

“寒食才过宫柳暗,烟树朦胧”则通过对寒食节后景象的描写,带出一种淡淡的忧愁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整首词中,杜曲附近的踏青场景,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伴随“有个人同”的描写,似乎暗示着一种人际关系的温暖与陪伴,增强了诗词的情感深度。

最后,诗人在“日落河桥归路晚”中表达了归家的迟暮,伴随着马的嘶鸣,营造了一种归途的孤独感。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摹,传递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情的思考,情感深邃而富有层次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送暖晓来风:描写清晨的暖风,春的气息。
  2. 春信微通:暗示春天的到来。
  3. 满城芳草暮愁中:城市中的芳草浓密,黄昏的愁绪弥漫。
  4. 寒食才过宫柳暗:寒食节刚过,柳树显得暗淡。
  5. 烟树朦胧:周围景色朦胧,营造出一种模糊而美丽的意境。
  6. 杜曲踏芳丛,有个人同:在踏青的路上,有人相伴,增添了温暖。
  7. 盘龙绣领御沟东:描绘对方的衣着,传达出一种高贵的气质。
  8. 日落河桥归路晚:夕阳西下,归途显得迟缓。
  9. 嘶断花骢:马儿嘶鸣,生命的疲惫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春信”比喻春天的气息。
  • 对仗:整首词在句式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春天的描写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悟。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示了春天的美好与人情的温暖,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人生的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风:象征温暖与希望。
  • 芳草:代表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宫柳:象征古典美与历史的沉淀。
  • 烟树:营造出朦胧的美感与神秘感。
  • 花骢:象征生命的奔放与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

    • A. 清明
    • B. 寒食
    • C. 端午
  2. “日落河桥归路晚”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归途的孤独
    • C. 春天的生机
  3. 诗中提到的“有个人同”指的是什么?

    • A. 朋友
    • B. 爱人
    • C. 陌生人

答案:

  1. B. 寒食
  2. B. 归途的孤独
  3. B. 爱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对比曹尔堪的《浪淘沙·其二 上巳》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个人情感,但曹尔堪更侧重于对景物的细腻观察,而李清照则更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