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教授之官临邛》
时间: 2025-01-01 11:50: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王教授之官临邛
魏了翁 〔宋代〕
剩喜人从义理趋,却忧末羽堕浮虚。
未通经术先谈传,只送人言不识渠。
偶向檐头觅桃李,径从纸上索鸢鱼。
君今去主师儒席,后倦先传谨在初。
白话文翻译:
我本欢喜你从义理的道路而来,但又忧虑你若沉迷于浮华的事物。
你在未懂得经术之前就开始谈论传承,只是在送别时说一些不知所向的话。
偶尔在屋檐下寻找桃李,直从书本中寻找鸢鱼。
你如今将去担任儒学的讲席,未来倦怠后再传授知识要谨慎开始。
注释:
- 义理:指道德和理论的道理。
- 末羽:比喻虚浮的事物。
- 经术:指儒家经典和学术。
- 传:指传承。
- 渠:代指途径或道路。
- 桃李:指桃树和李树,常用来比喻学生。
- 鸢鱼:比喻书中所写的事物。
- 主师儒席:指担任儒学讲座的老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魏了翁,字德润,号琬山,宋代诗人,擅长诗、词、文,风格清新,且常关注社会民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魏了翁送别王教授之际,诗人对王教授的前途有着深切的期望,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俗浮华的忧虑,表现了他对教育和学术的重视。
诗歌鉴赏:
《送王教授之官临邛》是一首表达送别情感的诗作,诗中充满了对朋友未来的期许和对学术的深思。首句“剩喜人从义理趋”,表达了对王教授选择义理之路的喜悦,这不仅是对王教授的赞赏,也是对其志向的认可。然而,接下来的“却忧末羽堕浮虚”,则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担忧,似乎在告诫王教授要警惕浮华的诱惑,不要迷失在表面的繁华之中。
诗中提到的“未通经术先谈传”,更是对当下学术界浮躁风气的批判。诗人希望王教授在学术上应扎实基础,深入研究,而非急于传授。接下来的意象“偶向檐头觅桃李,径从纸上索鸢鱼”,则描绘了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追寻,既有对桃李满天下的期待,也有对书中知识的渴望。
最后两句“君今去主师儒席,后倦先传谨在初”,则是对王教授未来的殷切期望,希望他在担任儒学讲席后能够始终保持谦逊和谨慎,传承知识的重任在于扎实的开端。
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严谨,既有对友人的祝福,又有对学术的思考,表现了诗人深入的哲理思考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剩喜人从义理趋:表达了对王教授选择正道的欣喜。
- 却忧末羽堕浮虚:担忧他会沉迷于不实的浮华。
- 未通经术先谈传:批判那些未具备深厚学识就急于传授的人。
- 只送人言不识渠:表示送别时说的只是一些空洞无物的话。
- 偶向檐头觅桃李:表达对理想学生的期待。
- 径从纸上索鸢鱼:形象地描绘了从书中寻找知识的状态。
- 君今去主师儒席:祝福王教授担任学术讲席。
- 后倦先传谨在初:劝告他在教学中要保持谨慎与谦逊。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桃李”比喻学生,“鸢鱼”比喻书中知识。
- 对仗:整首诗语言对称,增加了韵律感。
- 反讽:通过对比“义理”和“浮虚”,表达对学术态度的反思。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核心思想在于对教育的重视和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作者对朋友的关怀与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义理:象征正直之道和真理。
- 桃李:象征学生,寓意对教育的期望。
- 鸢鱼:象征知识,表明从书本中获取智慧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义理”指的是什么?
- A. 道德和理论
- B. 浮华的事物
- C. 书本知识
-
“未通经术先谈传”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看法?
- A. 学术浮躁
- B. 未来的期许
- C. 友情的珍贵
-
“桃李”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朋友
- B. 学生
- C. 知识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赠花卿》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杜甫《赠花卿》: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但更侧重于友情的温暖。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也为友人送行,展现了对友人前途的期望,情感基调略显悲壮。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为《送王教授之官临邛》的详细解析,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美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