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兰 题张绿卿女史折枝兰画扇》

时间: 2025-01-14 16:55:57

烟罗倩影。

风约幽香诗味冷。

一叶无须。

碧玉天然韵有馀。

素心谁见。

瑟瑟潇湘秋思远。

酒醒灯阑。

读惯离骚不忍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烟罗倩影。风约幽香诗味冷。一叶无须。碧玉天然韵有馀。素心谁见。瑟瑟潇湘秋思远。酒醒灯阑。读惯离骚不忍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轻盈的女子身影,似乎被烟雾缭绕,幽香的气息让人感到诗意的清冷。那一片兰叶,似乎不需过多装饰,天然的碧玉色泽便展现出无限韵味。可是,谁又能看见她那纯洁的心呢?潇湘的秋风瑟瑟,带来远方的思绪。酒醒时分,灯光昏暗,我已读惯了《离骚》,却不忍心再去观看。

注释:

字词注释:

  • 烟罗:轻薄的纱衣,常用于形容女子的倩影。
  • 倩影:美丽的身影。
  • 幽香:淡雅的香气。
  • 一叶无须:兰叶自然生长,不需人为修饰。
  • 碧玉:形容颜色如碧玉般清澈。
  • 素心:指清白、纯洁的心。
  • 瑟瑟潇湘:潇湘为地名,指秋风瑟瑟,带来思念之情。
  • 酒醒灯阑:指酒喝多了醒来时,灯光昏暗的情景。
  • 离骚:屈原的长诗,常被引用以表达离愁别绪。

典故解析: 《离骚》是屈原的著作,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对理想的追求,诗中常涉及到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的交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燮清(1740-1807),字贞甫,号溪山,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其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受自然影响深刻,常常融入细腻的生活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迁与文人风尚变化之际,强调个人情感与自然相融合,体现了诗人对女性之美与内心情感的细腻观察。

诗歌鉴赏:

这首《减兰》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女性美的极致追求与内心情感的深刻思考。开篇的“烟罗倩影”便将读者带入一种轻盈、空灵的氛围,结合“幽香”二字,塑造出一种淡雅而超然的美感。诗中对兰花的描绘,既展现了其自然之美,又隐喻了作者对纯洁心灵的向往。

“素心谁见”中的无奈与孤独,反映了诗人对真情实感的渴望与现实的无情,将情感推向高潮。接着,通过“瑟瑟潇湘”引入秋天的意象,展现了思绪的纷扰,象征着对过去的回忆与对未来的迷茫。最后一句“读惯离骚不忍看”则是情感的自省,既表现出对屈原悲愤情绪的共鸣,也反映了诗人心中深藏的忧伤与无奈。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清代文人对美的追求与内心的迷惘,值得深思与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烟罗倩影”:描绘女子的轻盈身影,似烟雾般缥缈,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
  • “风约幽香诗味冷”:风中带着淡淡的香气,诗意却显得冷淡,暗示内心的孤独。
  • “一叶无须”:强调兰叶的自然之美,不需要多余的装饰。
  • “碧玉天然韵有馀”:形容兰花的色泽与气质,显示出她的高雅与超凡脱俗。
  • “素心谁见”:表达对内心纯洁的渴望与现实的失落感,反映了人际间的隔阂。
  • “瑟瑟潇湘秋思远”:潇湘的秋风带来思绪,意象上加深了孤独感。
  • “酒醒灯阑”:酒醒时的孤独,灯光的微弱更显寂寞。
  • “读惯离骚不忍看”:对屈原诗歌的共鸣与感慨,反映了个人情感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烟罗倩影”将女子比作烟雾,增添了神秘感。
  • 拟人:将幽香与诗意赋予风,体现了自然的灵动。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音韵美,例如“酒醒灯阑”与“读惯离骚”。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反映了对女性之美的赞美,以及对内心孤独与情感无奈的深刻思考,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罗:象征轻盈与柔美。
  • 幽香:代表自然之美与诗意。
  • 兰花:象征纯洁与高雅。
  • 潇湘:秋天的意象,带来思绪的纷扰与孤独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烟罗倩影”描绘的是谁的形象?

    • A. 美丽的女子
    • B. 自然的景象
    • C. 诗人的心情
  2. “瑟瑟潇湘”中的“潇湘”指的是:

    • A. 一种花
    • B. 地名
    • C. 一种乐器
  3. 诗人读惯《离骚》,感到:

    • A. 兴奋
    • B. 无奈
    • C. 喜悦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现孤独与思念。
  • 李清照的《如梦令》:展现女性情感的细腻与复杂。

诗词对比:

  • 黄燮清与李清照的作品都强调情感与自然的结合,前者更关注孤独与思念,后者则多描绘爱情的甜美与苦涩。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黄燮清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