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辛未七夕寄环》
时间: 2025-01-19 13:42: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 辛未七夕寄环
- 俞平伯 〔近代〕
天上初逢,人间乍别。
这遭又负新秋节。
有心聚散做新愁,中庭瓜果为虚设。
却忆残荷,应怜残月。
无眠不爱蛩声切。
离家情味你知么,回家我也从头说。
白话文翻译:
在天上初次相遇,在人间又匆匆分别。这一遭又错过了新秋的节日。心中有意的聚散变成了新的忧愁,中庭的瓜果只是虚设而已。只记得残荷,应该怜惜那残月。无眠的夜晚不喜欢那蟋蟀的鸣声,你知道离家的情味吗?回到家我也会从头说起。
注释:
字词注释:
- “天上初逢”:指在天上第一次相遇。
- “人间乍别”:在人间匆匆分别。
- “新秋节”:指秋天的新节日,象征着新的开始。
- “聚散做新愁”:聚会和分别造成了新的忧愁。
- “中庭瓜果为虚设”:中庭的瓜果只是摆设,暗示孤独和空虚。
- “残荷、残月”:象征着失落和惆怅。
- “蛩声切”:指蟋蟀的声音,表现夜的孤寂。
典故解析:
- “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象征着牛郎织女的相会,诗中借此表达离别之情。
- “荷”与“月”常用来象征爱情的美好与失落,反映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平伯,名士之子,近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以其清新婉约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关注生活中的细腻情感,尤其是在爱情与思乡方面。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七夕节,诗人因某种原因与爱人分离,抒发了对爱情和团聚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踏莎行》展现了诗人在七夕节的情感纠葛。开篇以“天上初逢,人间乍别”引入,立即设定了相遇与离别的主题,情感的波动从一开始便清晰可见。新秋节的“负”字,暗示着对节日的无奈和失落,体现出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无奈感慨。
“有心聚散做新愁”,展现了诗人对人际关系变化的敏感。聚会的喜悦与分别的苦涩交织成新的忧愁,让人倍感痛苦。接着提到的“中庭瓜果为虚设”,不仅描绘了孤独的场景,也暗示着对往日欢聚的怀念,正如一切美好都已成为泡影。
“却忆残荷,应怜残月”这两句,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紧密结合,残荷与残月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惋惜。
最后两句“离家情味你知么,回家我也从头说”,流露出一种深切的思乡之情与对爱人的关切,迫切希望能够倾诉内心的感受,这种情感深入人心,令人动容。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爱情与团聚的渴望,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具有明显的抒情特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上初逢”:比喻美好相遇,象征着爱情的开始。
- “人间乍别”:强调分别的突然,突显情感的脆弱。
- “这遭又负新秋节”:暗示错过了节日,带来的失落感。
- “有心聚散做新愁”:聚散之间的情感波动,心中常常生出新愁。
- “中庭瓜果为虚设”:意象描绘出孤独的环境,与过往的热闹形成对比。
- “却忆残荷,应怜残月”:运用自然景物寄托情感,残荷残月象征失落的美好。
- “无眠不爱蛩声切”:表达深夜的孤独与不安。
- “离家情味你知么”:直接向爱人发问,情感渴望得到回应。
- “回家我也从头说”:希望重聚,抒发心声的迫切心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爱情比作天上的相遇,体现了美好与短暂。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情感,使之与人的内心产生共鸣。
- 对仗:整首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七夕节的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团聚的渴望,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惆怅,展现了浓厚的思乡情与对亲情的眷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上:象征美好的相遇与理想的爱情。
- 人间:现实的世界,充满离别与无奈。
- 残荷、残月:象征失落、美好的过往,寄托了对旧时光的怀念。
- 瓜果:象征丰收与美好,现实中的空虚与落寞形成对比。
- 蛩声:代表孤独、无眠的夜晚,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列哪一项不是诗中的意象?
A. 残荷
B. 蛩声
C. 秋水
D. 残月 -
诗中提到的“新秋节”象征什么?
A. 收获的喜悦
B. 对未来的期盼
C. 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D. 人际关系的变化 -
诗中“有心聚散做新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无奈与忧愁
C. 期待与希望
D. 平静与安宁
答案:
- C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同样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与团聚的渴望。
- 李清照《如梦令》:抒发对过往爱情的追忆与哀伤。
诗词对比:
- 比较俞平伯的《踏莎行》与李白的《夜泊牛津》。两者都涉及到离别与思乡,但李白的作品更多展现豪放与壮阔,而俞平伯则细腻感人,情感上更为细腻与柔软。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近现代诗词选》— 介绍俞平伯及其作品。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深入分析古典诗词的技巧与美学。
以上是对《踏莎行 辛未七夕寄环》的完整解析与学习资料,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意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