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其一 夜归》
时间: 2025-01-04 07:59: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 其一 夜归
作者: 袁克文 〔清代〕
曲巷传声,低桥送影,轻车不碍尘沙冷。
朱楼一去百回头,酒残还被风吹醒。
怨许平分,欢应未省,阑干重叠无人凭。
者时愁梦自深深,疏灯缺月窥金井。
白话文翻译:
在曲折的小巷里传来低沉的声音,低矮的桥影随车而动,轻车驶过,未曾打扰到冷清的尘沙。
当我离开那红色楼阁,回头不止百次,酒意已去,却被风吹醒。
怨恨与欢愉难以分开,而快乐似乎也未曾真正体会,重叠的栏杆上无人依靠。
这时愁绪如梦般加深,稀疏的灯光与缺月透过窗户窥视金色的井水。
注释:
- 曲巷: 曲折的小巷,象征着复杂的情感与思绪。
- 低桥: 低矮的桥,暗示着路途的艰辛与孤独。
- 轻车不碍尘沙冷: 形容轻盈的车子没有打扰到冷清的环境。
- 朱楼: 红色的楼阁,可能是指酒楼或妓院,代表着繁华与喧嚣的场所。
- 阑干重叠: 描述栏杆的重叠,暗示着孤独的情境。
- 愁梦自深深: 愁苦的梦境越发深邃,表明内心的忧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克文,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词风著称。生于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作品常常反映个人情感及社会生活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踏莎行 其一 夜归》是在一个夜晚归家的情境中写成,反映了诗人对过往繁华的追忆与内心的孤独。诗中的环境描写与情感交融,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整首诗通过对夜归情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诗的开头,"曲巷传声,低桥送影",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归家的环境,给人一种幽静而又略显孤独的感觉。诗人乘坐轻车,既是对往昔繁华的追忆,也是对现状的淡淡叹息。接着,“朱楼一去百回头”,通过回头的动作,表现出对过去的留恋与不舍,似乎每一次回头都充满了不甘与怅惘。
“酒残还被风吹醒”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独感,酒意未尽,却从梦中被现实唤醒,让人感受到那份清醒后的空虚与失落。而“怨许平分,欢应未省”,则揭示了情感上的纠结与复杂,怨恨与快乐交织,似乎都未能真正体会,令人感到无奈。
最后两句“者时愁梦自深深,疏灯缺月窥金井”把情感推向高潮,愁梦的加深与孤独的灯光、缺月形成鲜明对比,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反思与感慨。整首诗在细腻的意象与情感中,流露出诗人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沉思,充满了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曲巷传声: 小巷的声音传来,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回响。
- 低桥送影: 低桥的影子与回忆交织,象征着思绪的轻盈与沉重。
- 轻车不碍尘沙冷: 轻车的驶过未打扰环境,表现出孤独的旅途。
- 朱楼一去百回头: 离开红楼,频频回首,表现出对美好记忆的留恋。
- 酒残还被风吹醒: 酒意未尽,风将梦唤醒,暗示着生活的清醒与无奈。
- 怨许平分,欢应未省: 感情的复杂与纠结,怨恨与快乐难以分割。
- 阑干重叠无人凭: 荷栏的重叠象征孤独,无法依靠的感觉。
- 者时愁梦自深深: 愁苦的梦境愈发加深,内心的孤独感加重。
- 疏灯缺月窥金井: 灯光稀疏与缺月透视,营造孤寂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 “曲巷传声”比喻内心的声音与回忆。
- 拟人: “风吹醒”赋予自然界以人的情感。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往昔繁华的追忆与对现状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曲巷: 复杂的人生与情感。
- 低桥: 生活的艰辛与孤独。
- 朱楼: 繁华与喧嚣的象征。
- 阑干: 孤独与无依的表现。
- 疏灯缺月: 孤寂与失落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曲巷”象征什么?
- A. 繁华
- B. 复杂的情感
- C. 暴风雨
- D. 远方
-
诗人对“朱楼”的回忆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怀念与不舍
- C. 恨意
- D. 疲惫
-
“阑干重叠无人凭”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状态?
- A. 热闹
- B. 孤独
- C. 兴奋
- D. 自信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同为表达孤独与思念的诗作,李清照的《如梦令》通过细腻的情感与意象,展现了对失去的深切怀念,而袁克文的《踏莎行 其一 夜归》则通过夜归的场景,表现了对往昔繁华的追忆与内心的孤独。两者在情感表达上虽有不同,但都渗透出浓厚的个人情感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袁克文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