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请宴》
时间: 2025-01-03 04:05: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请宴
作者: 李雯〔清代〕
粉傅何郎,香薰荀令,
帽檐低亚花枝并。
频将宜称问双鬓,
画帘吹动风流影。
鹊尾银屏,龙涎金鼎,
乘鸾指刻成佳倩。
春阴立尽海棠东,
合欢心事从头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充满春意的宴会场景。诗中提到了一位年轻的男子,他的脸上妆点着粉色,身上散发着香气,与花枝低垂的帽檐相映成趣。频频询问他双鬓的情况,画帘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影子在空中流动。诗中还提到鹊尾形状的银屏和龙涎香制成的金鼎,这些都显示出宴会的奢华。春天的阴影已经退去,海棠花盛开,内心的思绪也随之整理清晰。
注释:
- 粉傅何郎:粉妆的男子,何郎指代某位年轻的男子。
- 香薰荀令:身上散发着香气,荀令是指一种香料。
- 帽檐低亚花枝并:帽檐低垂,装饰着花枝。
- 频将宜称问双鬓:频繁地询问那双鬓发的情况。
- 画帘吹动风流影:画帘在风中轻轻摇动,影子在流动。
- 鹊尾银屏:形似鹊尾的银色屏风。
- 龙涎金鼎:用龙涎香制成的金色鼎。
- 乘鸾指刻成佳倩:乘坐着华丽的鸾鸟,指点雕刻出美好的女子形象。
- 春阴立尽海棠东:春天的阴影已经消散,海棠花正盛开在东边。
- 合欢心事从头整:合欢花象征着心中的思绪重新整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雯,清代女词人,其词风婉约细腻,常以女性视角书写情感与生活。她的作品多描绘春日、花卉以及宴会场景,展现出细腻的感情与优雅的风格。
创作背景:此词可能是在一个春日的宴会上创作,描绘了当时欢乐的氛围和美好的景象,反映了清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与审美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踏莎行·请宴》展现了一个春日宴会的生动画面,词人通过细致的描写,将春天的气息与宴会的奢华表现得淋漓尽致。开头的“粉傅何郎”便引人入胜,描绘出年轻男子的妆容与气质,彰显出他在宴会中的重要性。接下来的“香薰荀令”与“帽檐低亚花枝并”,则将自然景物与人物形象融为一体,形成鲜明的视觉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
“频将宜称问双鬓”,此句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词人对情感的敏感与细腻,仿佛在问候与关切中,流露出深邃的情感。随着“画帘吹动风流影”的描写,整个宴会的氛围愈加温柔,仿佛时间在此刻凝固,形成一幅动人的画卷。
后半部分描写宴会中的奢华细节,如“鹊尾银屏”、“龙涎金鼎”,不仅仅是物质的富丽,更是文化和审美的表现。最后两句“春阴立尽海棠东,合欢心事从头整”则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紧密相连,表现了在春日的美好与内心情感的和谐统一。
整体而言,李雯的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情的表达,使得整个宴会场景生动而富有诗意,展现了清代文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粉傅何郎:描写一个年轻男子的妆容,暗示其仪态与气质。
- 香薰荀令:强调他的香气,增加了画面的感官层次。
- 帽檐低亚花枝并:描绘他的帽子与花枝的和谐,营造出一种优雅的氛围。
- 频将宜称问双鬓:展现出对他的关心与惦念,体现出细腻的情感。
- 画帘吹动风流影:描绘宴会中的轻盈与灵动,营造出恬静的氛围。
- 鹊尾银屏,龙涎金鼎:通过奢华的物品描绘宴会的豪华。
- 乘鸾指刻成佳倩:描绘美好的女子形象,进一步提升了宴会的雅致。
- 春阴立尽海棠东:自然景象与心情的变化,表现春天的生机。
- 合欢心事从头整:内心的情感与外界的美景形成共鸣,寓意重整思绪。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鹊尾银屏”比喻屏风的形状,形象生动。
- 拟人:如“画帘吹动”,使得静止的画帘具有人性化的动态。
- 对仗:整首词多处使用对仗,如“频将宜称问双鬓”与“画帘吹动风流影”。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宴会的生动描写,表现了春日的美好、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体现了清代文人对优雅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粉傅:象征年轻、美丽。
- 香薰:代表优雅、细腻的气质。
- 帽檐与花枝:自然与人相结合的和谐美。
- 银屏与金鼎:奢华的象征,展现出宴会的富丽堂皇。
- 海棠与合欢:春天的生机与内心情感的共鸣。
这些意象不仅具有视觉美感,亦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粉傅何郎”中的“何郎”指代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位年轻男子
- C. 一种香料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龙涎金鼎”主要用来象征什么?
- A. 自然景观
- B. 宴会的奢华
- C. 诗人的忧愁
答案:B
-
“春阴立尽海棠东”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失落与悲伤
- B. 生机与希望
- C. 审美与享乐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
- 唐代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描绘春天的美好,但多了几分忧郁情感。
-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着重于自然景象的描写,情感直白。
这两首诗词都与《踏莎行·请宴》在主题与意境上有相似之处,但风格与情感表达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作品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雯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