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去国
作者: 徐经孙 〔宋代〕
崎岖山路记曾游,
谁识为臣去国愁。
柏府官中羞豸角,
桐江台上愧羊裘。
重违君命留行者,
既竭吾才归去休。
霜露感人千里思,
松楸未扫已三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回忆了我曾经走过的崎岖山路,谁能理解我作为臣子离开故国的愁苦?在柏府的官场中,我因自己的微薄才能而感到羞愧;在桐江的台上,我因无法攀比的羊裘而感到惭愧。虽然我违背了君主的命令滞留在外,但我已尽了自己的一切才智,现在只想回去休息。霜露让我感受到千里之外的思念,松树和楸树未曾扫除,已是三秋时节。
注释:
- 去国愁:离开祖国的忧愁。
- 柏府:指官府,这里用柏树象征官场。
- 羞豸角:比喻自愧不如,豸角是指野兽的角,暗指不如他人。
- 羊裘:羊毛外衣,象征富贵的生活。
- 重违君命:再次违背君主的命令。
- 千里思:远方的思念。
- 松楸:松树和楸树,象征离别的情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徐经孙,字子华,号松隐,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吴兴,后移居到淮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其离开故国之际,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身为臣子的无奈与愁苦。此时正值南宋建立之际,国家动荡,诗人感受到国家变迁带来的无奈与忧愁。
诗歌鉴赏:
《去国》是一首充满情感的古诗,诗人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深切思念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首句“崎岖山路记曾游”不仅描绘了诗人曾经走过的艰难旅程,也暗示了他对过往时光的怀念。接下来,诗人以“谁识为臣去国愁”展开情感的抒发,尖锐地指出作为臣子的他,内心的忧愁无人能懂,这种孤独感贯穿全诗。
“柏府官中羞豸角,桐江台上愧羊裘”用对比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失望和自我贬低。柏府与桐江台象征着官场与高位,诗人在这里感受到的并不是荣耀,而是羞愧和无奈。接下来的“重违君命留行者,既竭吾才归去休”则表达了他对君命的违背,以及竭尽全力后想要归去的愿望,体现出他对责任和义务的深思。
最后的“霜露感人千里思,松楸未扫已三秋”,诗人通过霜露的描写,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思念已到千里之外的境地,松楸的意象则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故国的深切眷恋和对自身处境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回忆山路,暗示过往的艰难。
- 第二句表达对离国的无奈与愁苦。
- 第三、四句通过官场生活的比喻,表明诗人的自愧与失落。
- 第五、六句表现对违命的反思与归去的渴望。
- 第七、八句则通过自然景象,传达深远的思念与时间的流逝。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柏府官中羞豸角,桐江台上愧羊裘”对称工整。
- 拟人:霜露似乎在感受人的思念,加深情感的表达。
- 比喻:用“羊裘”与“豸角”象征地位与能力的对比。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对故国的深切思念以及作为臣子的无奈与责任感,透过自然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情感。
意象分析:
- 崎岖山路:象征艰难的旅程与人生之路。
- 柏府:代表官场的困惑与羞耻。
- 霜露:象征思念与时间的流逝。
- 松楸:代表离别与未尽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表达了对故国的什么情感?
- A. 忘却
- B. 思念
- C. 嫉妒
-
“重违君命”中的“重”字意指什么?
- A. 再次
- B. 很多
- C. 重要
-
诗中提到的“柏府”象征什么?
- A. 自由
- B. 官场
- C. 乡村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徐经孙的《去国》与杜甫的《春望》,两者均表达了对国家和故土的思念,但徐经孙更侧重于个人的无奈与责任,而杜甫则展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两者通过不同的意象与情感深度,呈现出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诗经与古诗词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