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
时间: 2025-01-01 09:38: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
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
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
云入授衣假,风吹闲宇凉。
主人尽欢意,林景昼微茫。
清切晚砧动,东西归鸟行。
淹留怅为别,日醉秋云光。
白话文翻译:
在重阳节这一天,风俗依旧如常,这份情谊又怎能忘却?菊花盛开以辟除恶酒,汤饼的香气伴着茱萸气息。白云飘入,仿佛在借衣服遮挡,微风吹过,天地间显得格外凉爽。主人尽心款待,林间的景色在微茫的光影中显得朦胧。清脆的晚砧声响起,东西飞回的归鸟在天际划过。留恋于此,心中怅然不已,似醉于这秋日的云光之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尚:崇尚,重视。
- 辟:辟邪,去除。
- 茱萸:一种植物,常用于重阳节佩戴,象征长寿。
- 清切:清脆的声音。
- 砧:砧板,指的是砧上切东西的声音。
- 淹留:停留、留恋。
典故解析:
- 重阳节:又称“重阳”,是中国传统节日,庆祝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象征着长寿和团圆,习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颀(约693年-766年),字梦得,号青溪,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五言诗和绝句见长,风格清新脱俗。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及抒发个人情感,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重阳节,作者受到时令的影响,借助节日的氛围,表达对友情和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是李颀在重阳节时所作,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节日气氛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诗的开头提到“风俗尚九日”,表明重阳节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接着通过“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描绘了节日的习俗,菊花和茱萸的结合不仅是对传统的尊重,也暗含着生命的延续和对健康的祝愿。
在描绘自然景色时,诗人用“云入授衣假,风吹闲宇凉”展现了秋日的清凉与宁静,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接下来的“主人尽欢意,林景昼微茫”则传达了朋友间的欢聚与温暖,尽显人情之美。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清切晚砧动,东西归鸟行”描绘了夕阳西下时的宁静与归属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归家的思念。“淹留怅为别,日醉秋云光”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与不舍。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浓厚的节日气氛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人们在重阳节期间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留恋。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人际关系交融,形成了一幅温馨而富有诗意的画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重阳节的习俗依旧盛行,这份情谊怎么能够忘记呢?
- 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菊花象征着避邪和长寿,汤饼和茱萸的香气弥漫,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 云入授衣假,风吹闲宇凉:白云悠然飘动,微风吹拂,给人一种宁静的凉意。
- 主人尽欢意,林景昼微茫:主人尽心款待,林间的景色在微光中显得朦胧而美丽。
- 清切晚砧动,东西归鸟行:晚上的砧声清脆响亮,归鸟在空中飞翔,象征着归家的思念。
- 淹留怅为别,日醉秋云光:留恋不舍,心中充满了对离别的怅然,似乎醉于这美丽的秋日光景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情相结合,比如“云入授衣假”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对仗:如“清切晚砧动,东西归鸟行”,形成了对称的美感。
- 拟人:通过“风吹闲宇凉”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加了诗意的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重阳节展开,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传统习俗的尊重,传递出珍惜当下、感恩生活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菊花:象征长寿与健康,代表了重阳节的传统。
- 茱萸:常用于重阳节的佩戴,象征安康。
- 云:象征自由与宁静,营造了诗的清新氛围。
- 鸟:象征归属与思念,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失落的爱情
B. 对友谊的珍视
C. 自然的美丽 -
诗中提到的“菊花”象征什么? A. 财富
B. 长寿
C. 友情 -
“清切晚砧动,东西归鸟行”中,砧声象征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丰收的喜悦
C. 忧伤的离别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样在重阳节中表达对兄弟的思念。
- 杜甫《月夜忆舍弟》:描绘了对亲人的思念与情感。
诗词对比:
- 比较李颀的《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者均在重阳节的背景下表达了对亲情和友情的眷恋,但李颀更注重节日的氛围和自然的描写,而王维则更突出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