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觉公院施鸟石台
作者:李颀 〔唐代〕
石台置香饭,
斋后施诸禽。
童子亦知善,
众生无惧心。
苔痕苍晓露,
盘势出香林。
锡杖或围绕,
吾师一念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觉公院中,为鸟类施食的情景。诗中提到在石台上放置香饭,斋戒之后施舍给鸟类。小童子都知道善行,众生都没有恐惧之心。苔藓在清晨的露水中显得苍翠,盘旋的形状在香林中显露出来。锡杖可能环绕在身旁,我的老师心念深邃而厚重。
注释
字词注释:
- 石台:石制的平台,这里指为施食准备的地方。
- 香饭:香气扑鼻的饭食,这里特指供奉给鸟类的食物。
- 斋:斋戒,表示一种清净的状态。
- 施:给予,施舍。
- 童子:年轻的男孩或小僧,象征善良的心。
- 众生:指所有生物,此处指鸟等动物。
- 锡杖:僧侣常用的杖,象征佛教修行。
- 一念深:指老师的心思深邃,含义丰富。
典故解析:
此诗反映了佛教慈悲精神,施食给鸟类的行为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李颀在此诗中通过简单的场景描绘,传达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与佛教“众生平等”的理念相呼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颀,字梦熊,唐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他的作品多有哲理性,常以清幽、自然的意象反映内心的宁静。
创作背景:
《觉公院施鸟石台》创作于李颀在寺庙中修行的时期,受佛教思想影响,强调慈悲和对生命的尊重,反映了他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日常场景描绘,展现了深邃的佛教哲理。诗中,石台上的香饭象征着对生命的关爱,给予鸟类施食不仅是对动物的怜悯,也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责任。诗中提到的“童子亦知善”,表明即便是年轻的孩子也能理解施舍的善行,这是一种对人性良知的肯定。
“苔痕苍晓露”描绘了清晨的宁静与自然之美,苔藓在露水的映衬下显得生机盎然,表现出一种自然的和谐。最后一句“吾师一念深”则让人感受到一种精神导师的深邃智慧,强调了内心的修行与思考。
整首诗充满了宁静与慈悲的气息,通过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传递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美好情感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石台置香饭:在石台上放置香味扑鼻的饭食,暗示施食的行为。
- 斋后施诸禽:在斋戒之后施舍给鸟类,表现出对生命的关爱。
- 童子亦知善:年轻的孩子也懂得施舍的意义,强调人性中的善良。
- 众生无惧心:所有生物都没有恐惧之心,表达了一种和谐的氛围。
- 苔痕苍晓露:清晨的露水使苔藓显得苍翠,展现了自然之美。
- 盘势出香林:生动的自然景象,暗示出香林的芬芳。
- 锡杖或围绕:象征着师父的引导,代表佛教的修行。
- 吾师一念深:老师的内心思想深邃,体现出修行的深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施食比作一种善行,暗示人对自然的责任。
- 拟人:将众生描绘得无惧,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 对仗:诗句之间有自然的对称与平衡感,增强了诗的韵律。
主题思想:
全诗体现了佛教的慈悲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呼唤人们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表现出一种宁静、善良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台:象征施舍和宁静的地方。
- 香饭:象征慈悲和对生命的关爱。
- 众生:指所有生物,代表生命的平等。
- 锡杖:象征佛教修行和智慧。
- 苔痕:代表自然的生机和清晨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香饭”指什么?
A. 普通食物
B. 施舍给鸟类的食物
C. 祭祀用的食物 -
诗中“童子亦知善”说明了什么?
A. 孩子懂得施舍的善行
B. 孩子不懂事
C. 孩子喜欢鸟 -
“吾师一念深”中的“师”指的是?
A. 老师
B. 僧侣
C. 导师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
- 《赠花卿》: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颀的《觉公院施鸟石台》相比,孟浩然的《春晓》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关注的是春天的生机与希望,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而杜甫的《赠花卿》则多了些许社会的沉重感,体现了诗人在社会责任与个人情感之间的纠葛。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李颀及其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