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世阀推台路,嫔贤秉国钧。 生缘随迹化,归处觉空真。 训子清风在,传家令德新。 九原终一致,悲喜尽成尘。
白话文翻译
在世时家族显赫,被推崇为朝廷重臣之妻。 生命的轨迹随时间消逝,回归之处感受到虚无的真实。 教育子女留下清廉的风范,传承家族的美德不断更新。 最终无论高低贵贱,悲喜都化为尘埃。
注释
- 世阀:指家族的显赫地位。
- 台路:指朝廷中的高位。
- 嫔贤:指贤良的妻子。
- 国钧:国家的重臣。
- 生缘随迹化:生命的轨迹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
- 归处觉空真:回归之处感受到虚无的真实。
- 训子清风在:教育子女留下清廉的风范。
- 传家令德新:传承家族的美德不断更新。
- 九原:泛指高低贵贱的人。
- 悲喜尽成尘:悲喜最终都化为尘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北宋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文风格清新,书法尤以行书著称。这首诗是为宋宣献公夫人毕氏所作的哀词,表达了对毕氏的哀悼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创作背景
宋宣献公夫人毕氏是一位贤良的妻子,她的去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蔡襄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毕氏的敬意和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毕氏生平的回顾,展现了她作为贤妻良母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慨。诗中“生缘随迹化,归处觉空真”一句,深刻地描绘了生命的短暂和虚无,而“训子清风在,传家令德新”则强调了毕氏对家族和后代的积极影响。最后两句“九原终一致,悲喜尽成尘”则将视角拉远,表达了无论身份高低,最终都将归于尘土的普遍真理。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世阀推台路:描述毕氏出身显赫,被推崇为朝廷重臣之妻。
- 嫔贤秉国钧:强调毕氏的贤良和她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 生缘随迹化:生命的轨迹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
- 归处觉空真:回归之处感受到虚无的真实。
- 训子清风在:教育子女留下清廉的风范。
- 传家令德新:传承家族的美德不断更新。
- 九原终一致:无论高低贵贱的人,最终都归于一致。
- 悲喜尽成尘:悲喜最终都化为尘埃。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世阀推台路,嫔贤秉国钧”和“训子清风在,传家令德新”。
- 比喻:“悲喜尽成尘”用尘埃比喻悲喜的消逝。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贤良女性的赞美。通过毕氏的形象,诗人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虚无的深刻认识,同时也强调了贤良女性对家族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意象分析
- 世阀:象征家族的显赫地位。
- 台路:象征朝廷中的高位。
- 生缘随迹化:象征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 归处觉空真:象征生命的虚无和回归。
- 训子清风在:象征清廉的风范。
- 传家令德新:象征美德的传承和更新。
- 九原:象征高低贵贱的人。
- 悲喜尽成尘:象征悲喜的消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生缘随迹化”一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A. 生命的轨迹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 B. 生命的轨迹随着地点的变化而变化 C. 生命的轨迹随着人的变化而变化 D. 生命的轨迹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
诗中“训子清风在”一句强调了什么? A. 教育子女的重要性 B. 清廉的风范 C. 家族的美德 D. 社会的责任感
-
诗中“悲喜尽成尘”一句用什么比喻悲喜的消逝? A. 水 B. 火 C. 尘埃 D. 风
答案: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与蔡襄的这首诗都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但苏轼的诗更加个人化和情感化,而蔡襄的诗则更加注重对生命和死亡的普遍思考。
参考资料
- 《宋史·蔡襄传》
- 《全宋诗》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