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杜相公益昌路作》
时间: 2025-01-19 12:45: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杜相公益昌路作
郎士元 〔唐代〕
春半梁山正落花,
台衡受律向天涯。
南去猿声傍双节,
西来江色绕千家。
风吹画角孤城晓,
林映蛾眉片月斜。
已见庙谟能喻蜀,新文更喜报金华。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中旬,梁山上正飘落着花瓣,
台衡山的律令传达到天涯海角。
南方传来的猿声伴随双节的到来,
西边的江水映照着千家万户。
晨风吹动着孤城的画角,
树林中映出蛾眉般的月亮斜挂。
我已见到庙堂的政令能够治理蜀地,
新文更是喜讯传来了金华的消息。
注释:
- 梁山:指的是位于今山东省的梁山,春天时花落。
- 台衡:古代的天文及历法观测台,象征着朝廷的律法。
- 双节:指的是春节和元宵节,象征着团圆与欢乐。
- 江色:江水的颜色,代表着自然景观和生活环境。
- 画角:古代乐器,用于晨曦时的音乐,象征清晨的宁静。
- 蛾眉:形容女子的眉毛,形象地描绘出月亮的优雅。
- 庙谟:指的是朝廷的政策和法规。
- 金华:可能指代金华地区,象征着繁荣和富饶。
典故解析:
本诗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色,结合政治与人文情感,表现出对国家治理的期望。特别提到的“庙谟能喻蜀”,显示出对国家政策的关注,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郎士元,唐代诗人,以诗歌见长,擅长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政治情怀。其作品多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融入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春天,正值自然万物复苏之际,诗人以春景为引子,抒发对国家治理的关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提到的“庙谟”与“新文”,展现了对国家政策的期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政治的关心。
诗歌鉴赏:
《奉和杜相公益昌路作》是一首描绘自然与政治的诗,展现了唐代诗人对国家治理及其影响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通过“春半梁山正落花”引入春天的美景,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令人感受到自然的清新与生机。接着,诗人将自然景色与国家事务联系起来,提到“台衡受律向天涯”,用律令的传播象征着国家的治理与法制。
诗中南去的猿声和西来的江色,既是自然的声音,也是人们生活的背景,构建了一个和谐、富饶的社会图景。风吹画角的孤城晓,表达了清晨的宁静与孤独,林影与蛾眉的描写则传达了对美的向往与感慨。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期待,“已见庙谟能喻蜀”,显示出对国家政策的赞同与希望,而“新文更喜报金华”则传达了对美好未来的信心与憧憬。
整首诗在自然与政治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与对社会的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半梁山正落花:描绘春天的景象,梁山上的花瓣正飘落,表现出春意盎然。
- 台衡受律向天涯:台衡山是古代天文台,象征着国家的法令流传到天涯,表现出治理的远见。
- 南去猿声傍双节:南方的猿叫声与双节相伴,表现出节日的欢乐气氛。
- 西来江色绕千家:西边的江水环绕着千家万户,描绘出美好的自然环境。
- 风吹画角孤城晓:晨风吹动城中的乐器,寓意清晨的宁静,象征着希望。
- 林映蛾眉片月斜:树林的影子与月亮的斜挂,形象生动,表现出静谧的夜晚。
- 已见庙谟能喻蜀:庙堂的政策治理蜀地,表现出对国家治理的赞同。
- 新文更喜报金华:新近的消息传达金华的繁荣,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相结合,产生联系。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性,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关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怀与政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花: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猿声:表达了自然的和谐与生活的气息。
- 江色:象征着生活的繁荣与美好。
- 孤城:代表着孤独与思考。
- 蛾眉:象征着美的向往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台衡”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古代天文观测台
- C. 一种花卉
- D. 一座山
-
“南去猿声傍双节”中的“双节”指的是?
- A. 春节和元宵节
- B. 中秋节和重阳节
- C. 端午节和元宵节
- D. 清明节和春节
-
整首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自然与生活
- B. 国家治理与希望
- C. 爱情与思乡
- D. 友谊与团圆
答案:
- B. 古代天文观测台
- A. 春节和元宵节
- B. 国家治理与希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色,但更侧重于国家动荡与个人忧虑,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通过描写自然与离别,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国家的情感,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