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杜四侍郎郡君十二姑生日)》

时间: 2025-01-04 11:46:07

吉梦灵蛇朱夏宜。

佳辰阿母会瑶池。

竹风荷雨来消暑,玉李冰瓜可疗饥。

心悟了,道成时。

不劳龙女骋威仪。

僧祇世界供游戏,贤懿光阴比寿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杜四侍郎郡君十二姑生日)
晁补之

吉梦灵蛇朱夏宜。
佳辰阿母会瑶池。
竹风荷雨来消暑,
玉李冰瓜可疗饥。
心悟了,道成时。
不劳龙女骋威仪。
僧祇世界供游戏,
贤懿光阴比寿期。

白话文翻译

美好的梦境如灵蛇般滋润,正值盛夏的时节。
在这良辰美景中,母亲在瑶池与我相聚。
竹林中的微风和荷花间的细雨令人消暑,
冰凉的玉李和瓜果可以解渴又解饥。
心已领悟,修道已成。
不需要龙女来施展威仪。
在这僧祇的世界中尽情享乐,
贤良淑德的时光比寿命还要长久。

注释

  • 灵蛇:象征吉祥的梦境,灵巧而美好。
  • 阿母:这里指母亲,体现亲情。
  • 瑶池: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美好的聚会。
  • 竹风荷雨:描绘自然景色,表达消暑的意境。
  • 玉李、冰瓜:指美味的水果,象征丰收和解渴。
  • 心悟了:指心灵的领悟和觉醒。
  • 龙女:传说中的女神,象征威严和力量。
  • 僧祇:佛教的世界,象征宁静与安逸。
  • 贤懿光阴:形容美好的时光,强调其珍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生年不详—约 1015年),字叔明,号醉吟生,宋代著名词人、诗人。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融入民间生活和风俗,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晁补之长期在江南一带活动,其作品多受当地文化影响。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为庆祝杜四侍郎的妻子郡君的生日而作,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友人的祝福。诗中融合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亲情的珍视,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诗歌鉴赏

《鹧鸪天》通过清丽的意象和生动的场景描绘,展现了一个充满温情和美好祝愿的生日庆典。诗中以“吉梦灵蛇”开篇,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接着通过“佳辰阿母会瑶池”引入亲情的元素,表现了母亲与子女之间的深厚情感。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人间的欢乐结合在一起,体现出生活的美好和和谐。

竹风荷雨、玉李冰瓜等意象不仅描绘了夏日的清凉,更传达了一种愉悦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最后,诗人提到“心悟了,道成时”,暗示了修道与内心领悟的重要性,表现了对精神追求的反思。

整首诗情感饱满,既有对生活的赞美,又有对友人的祝福,令人感受到一种温暖与宁静的氛围,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吉梦灵蛇朱夏宜:用灵蛇象征美梦,传达夏天的美好。
  2. 佳辰阿母会瑶池:在美好的日子里,母亲的聚会显得尤为珍贵。
  3. 竹风荷雨来消暑:描绘夏日的自然景象,令人感到清凉舒适。
  4. 玉李冰瓜可疗饥:美味的水果象征丰盈的生活。
  5. 心悟了,道成时:表达心灵的领悟和对道理的理解。
  6. 不劳龙女骋威仪:不需要外在的威严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7. 僧祇世界供游戏:在佛教的世界中享受生活。
  8. 贤懿光阴比寿期:强调贤良淑德的生活比寿命更为珍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梦境比作灵蛇,生动形象。
  • 对仗:如“竹风荷雨”与“玉李冰瓜”,增强了音乐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传达情感,构建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亲情的珍视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在自然中享受生活的宁静与快乐。通过描绘夏日的景色,诗人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蛇:象征吉祥和美好,寓意着梦境的美好。
  • 瑶池:代表着理想中的聚会场所,寓意人际关系的和谐美满。
  • 竹风荷雨:自然界的元素,象征清新与舒适。
  • 玉李、冰瓜:美食的象征,代表丰盈和快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是为谁的生日而作?

    • A. 杜四侍郎的妻子
    • B. 杜四侍郎的母亲
    • C. 杜四侍郎的朋友
    • D. 杜四侍郎本人
  2. 诗中提到的“竹风荷雨”主要表达什么?

    • A. 自然的美丽
    • B. 消暑的效果
    • C. 生活的烦恼
    • D. 人际关系的复杂
  3. “心悟了,道成时”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 A. 对修道的追求
    • B. 对权力的渴望
    • C. 对财富的追求
    • D. 对亲情的珍视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
  • 《如梦令》(李清照)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与《鹧鸪天》都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前者更多地涉及人生哲理,后者则侧重于对亲情的描绘。
  • 《如梦令》与《鹧鸪天》在意象运用上有相似之处,均通过自然景色传达情感,但《如梦令》更偏向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晁补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