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其三》
时间: 2024-09-19 20:48: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芙蓉江上一篷秋。趁潮头。转莲舟。谁引钱塘,水入里湖流。教唱沈郎新乐府,才上口,恰含羞。越娃居处水明楼。雨中休。月中留。夺得吴宫,西子付杭州。说到西湖花色好,吴苑女,一时愁。
白话文翻译:
在芙蓉江上,秋天已经来临,乘着潮水,摇荡着莲花舟。是谁引导着钱塘江的水流入里湖呢?教我唱起沈郎的新乐府,刚唱出来,竟感到羞涩。越地的姑娘居住在水明楼中,雨中稍作休息,月下留下身影。夺得吴宫的美人,西子也归于杭州。提到西湖的花色美丽,吴苑的女子,心中难免愁绪。
注释:
- 芙蓉江:指的是一条江,可能象征着美丽和秋意。
- 莲舟:指的是用莲花装饰的小舟,象征着优雅和宁静。
- 钱塘:指钱塘江,是中国著名的江流,象征着波澜壮阔的景象。
- 沈郎:指沈佺期,唐代诗人,以音乐著称。
- 越娃:指越地的女子,可能象征着美丽的女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樊增祥,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其清新婉约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世故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清代,正是社会风气转变、文化交流频繁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诗歌鉴赏:
《江城子 其三》是一首典型的词作,表现了诗人对秋天河流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人情世态的深刻理解。诗中通过描绘芙蓉江的秋色、莲舟摇荡的宁静,营造出一种优雅而又惆怅的意境。诗人以“趁潮头”引入了江水的流动,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进而引出了对“沈郎新乐府”的吟唱,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也暗示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接着,诗中提到的“越娃居处水明楼”以及“夺得吴宫,西子付杭州”,则是对历史与文化的追溯,西子即西施,代表着古代的美丽与智慧,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美与情感的渴望与追求。最后一句提及“西湖花色好,吴苑女,一时愁”,在美的外表之下,流露出内心的惆怅与忧伤,似乎在感叹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易逝。
整首词在优美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人情刻画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展示了诗人对于时光流转与情感变迁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芙蓉江上一篷秋”:描绘了江上的秋天,轻舟摇曳,秋意浓厚。
- “趁潮头。转莲舟”:借助潮水,舟行其上,传达出一种流动的美感。
- “谁引钱塘,水入里湖流”:引水入湖,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 “教唱沈郎新乐府,才上口,恰含羞”:唱起新乐,表现了诗人的羞涩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 “越娃居处水明楼”:引入历史文化,越地的女子美丽而智慧。
- “雨中休。月中留”:在雨中停留,月下留影,象征着对时光的把握。
- “夺得吴宫,西子付杭州”:提及西施,传达对美人归属感的感慨。
- “说到西湖花色好,吴苑女,一时愁”:美丽的西湖与愁绪交织,形成情感的高潮。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江水流动比喻为时光的流逝。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如“教唱”表现出与自然的互动。
- 对仗:整首词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诗歌围绕自然与人情的交融展开,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细腻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芙蓉江:象征着自然的美与秋天的宁静。
- 莲舟:代表着优雅与闲适。
- 越娃:象征着女性的美丽与智慧。
- 西湖:代表人间仙境,寄托着诗人的情感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越娃”指的是哪一地区的女子?
- A. 吴地
- B. 越地
- C. 汉地
- D. 魏地
-
诗人通过哪种方式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A. 描绘秋天的景色
- B. 唱起古代乐府
- C. 描述女子的美丽
- D. 讲述江水的流动
-
诗中“夺得吴宫,西子付杭州”意在表达什么?
- A. 对历史的追忆
- B. 对爱情的渴望
- C. 对美的感叹
- D. 对自然的描绘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的作品,表现了豪情与壮志,风格与樊增祥的诗形成对比。
诗词对比:
- 樊增祥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对比,两者都描绘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对过往的怀念,但前者更注重景物描写,后者则更强调情感的细腻。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