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时间: 2025-01-09 00:00: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家住清湘云外窟,
肯随玉笋同班。
竹林风味正相联。
独高霜外节,
微露管中斑。
吏隐丛祠聊寄傲,
胸襟半是湖山。
此君端可助跻攀。
支颐从鹤立,
拱膝看鳌翻。
白话文翻译:
我家住在清湘的山洞之外,愿意和那玉笋一同成长。
竹林的风味正好和我相连。
我独自高洁地挺立在霜外,
微微露出管中斑点的竹子。
隐居的官员在丛中的祠堂里寄托着傲气,
我的胸怀一半是湖光山色。
这位君子确实可以帮助我攀登。
我支着头坐在那儿,像鹤一样立着,
弯着膝,看那海鳌翻腾。
注释:
- 清湘:指清澈的湘江,环境优美。
- 玉笋:比喻高洁之人,象征清雅。
- 竹林:象征清静与高洁的环境。
- 霜外节:形容竹子在霜寒中依然挺立的节操。
- 吏隐:隐居的官员,代表一种不求名利的生活状态。
- 胸襟:心胸、气度。
典故解析:
- 鹤立:比喻高洁或独特的人物,鹤在古代文化中常被视为长寿和高洁的象征。
- 鳌翻:传说中的海中巨兽,象征着力量与气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伯寿,宋代诗人,生平不多见于史籍,但其诗词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展现出一种隐逸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一个清幽的环境中,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在宋代社会中,士人往往向往隐逸生活,诗中表现了这种志向。
诗歌鉴赏:
《临江仙》是一首体现了诗人高洁志向与自然情怀的作品。开篇便以“家住清湘云外窟”引出,展示了诗人宁静的居住环境,清湘水流的美丽景致与隐逸的生活方式相得益彰。接下来的“肯随玉笋同班”,不仅表达了诗人愿意追求高洁志向的决心,更通过“玉笋”这一意象强调了品格的清高与自然之美的融合。
诗中“竹林风味正相联”一语,展现了自然的和谐与诗人心境的统一,竹林象征着清幽、孤高的品质,诗人独立于世、追求高节的心态在此得到充分体现。而“支颐从鹤立,拱膝看鳌翻”则以鹤立象征诗人超然物外的气质,表达了他对自然与宇宙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清新脱俗的意象与自我抒情的笔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高洁品格的追求,充分体现了宋代士人的精神风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家住清湘云外窟:开篇点明诗人居住的环境,强调自然之美。
- 肯随玉笋同班:表达了诗人愿与高洁之物为伍的志向。
- 竹林风味正相联:强调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独高霜外节:表现了诗人独立与高洁的气节。
- 微露管中斑:描绘竹子在寒霜中微露的斑点,象征清高。
- 吏隐丛祠聊寄傲:隐士的傲气与官场的世俗形成对比。
- 胸襟半是湖山:胸怀大志,心中充满自然的美景。
- 此君端可助跻攀:意指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共同进取。
- 支颐从鹤立:表现了诗人高洁的气质,与鹤相仿。
- 拱膝看鳌翻: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深邃的观察与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玉笋”比喻高洁之人,增强了表现力。
- 拟人:竹子和鹤被赋予了人类的特性,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多有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与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宋代士人的思想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湘:象征清澈与宁静。
- 玉笋:象征高洁与纯净。
- 竹林:象征隐逸与高洁。
- 霜外节:象征坚韧与不屈。
- 鹤:象征长寿与超凡脱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家住清湘云外窟”中的“清湘”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湖南
- B. 江西
- C. 湖北
- D. 浙江
-
诗人将自己比作“玉笋”,这象征着什么?
- A. 低调
- B. 高洁
- C. 平凡
- D. 忍耐
-
诗中提到的“支颐从鹤立”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态度?
- A. 追求名利
- B. 超然物外
- C. 消极避世
- D. 无所事事
答案:
- A. 湖南
- B. 高洁
- B. 超然物外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山居秋暝》王维
- 《江雪》柳宗元
诗词对比:
- 《山居秋暝》与《临江仙》都描绘了诗人隐逸生活与自然的关系,前者侧重于秋天的宁静与思考,后者则强调竹林的清高与自我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