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二首》

时间: 2025-01-06 22:12:35

昔曾蹴龙象,而况尔区区。

敢以一只口,当吾七尺躯。

□生形猥琐,扑杀血模糊。

欲换秋衣著,渠犹恋布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蚊二首
作者:刘克庄

昔曾蹴龙象,而况尔区区。
敢以一只口,当吾七尺躯。
生形猥琐,扑杀血模糊。
欲换秋衣著,渠犹恋布襦。

白话文翻译:

曾经我曾踢过龙和象,何况你这小小的蚊子。
你竟敢用一只口腔,对抗我这七尺的身体。
你生得丑陋,扑打时血迹模糊。
想换上秋衣,可你依然恋着那破布的衣衫。

注释:

字词注释:

  • :踢。
  • 龙象:指的是巨大而强大的事物。
  • 区区:形容微小或卑微。
  • 七尺躯:形容人的身材,七尺约合现在的约两米。
  • 猥琐:指形象丑陋。
  • 血模糊:扑杀蚊子时留下的血迹模糊不清。
  • 秋衣:指秋天穿的衣服。
  • 布襦:指简陋的衣服。

典故解析:

  • 蹴龙象:可能是指诗人曾经有过辉煌的经历,暗示他之前的强大与成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伯温,号白云,晚号云山,宋代著名诗人、词人。他的诗风清新俊逸,常带有哲理性,擅长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之时,诗人通过描绘生活中的琐事,表达对生活的思考与批判。蚊子的描写不仅是对小事的观察,更是对强大与微小之间对比的反思。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蚊二首》通过对蚊子的生动描写,展示了微小生命对人类的挑衅,诗中既有对蚊子轻蔑的态度,也暗含了人类在自然界中渺小的一面。首句“昔曾蹴龙象,而况尔区区”开篇即用对比手法,将蚊子与龙象这类庞然大物相提并论,强调蚊子的微不足道。接下来的“敢以一只口,当吾七尺躯”,则以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蚊子对人类的无畏,反映出一种对生活中琐事的无奈与不屑。

整首诗的情感在最后两句中达到了高潮,诗人描绘了蚊子在扑杀时的形象,生动而具有视觉冲击力。通过“血模糊”的描述,传递了对蚊子生死的漠然,仿佛在诉说着人与自然之间的斗争是多么的微不足道。然而,诗人最终却又透露出一种幽默感,欲换秋衣而蚊子依旧对破布衣衫的执着,反映了对生活中小事的戏谑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曾蹴龙象,而况尔区区:诗人回忆过往的辉煌,曾经能挑战强大的龙象,而今面对小小的蚊子,感到无奈。
  • 敢以一只口,当吾七尺躯:蚊子的胆量超乎寻常,竟敢用微小的身体挑战七尺的人。
  • 生形猥琐,扑杀血模糊:蚊子的形象丑陋,扑打时留下的血迹暗示了生死的无常。
  • 欲换秋衣著,渠犹恋布襦:蚊子虽想换衣,但仍然恋着那件简单的布衣,暗示了对简单生活的依恋。

修辞手法:

  • 对比:将蚊子与龙象进行对比,突出蚊子的微小与无畏。
  • 夸张:强调蚊子敢于挑战人类的勇气。
  • 暗喻:蚊子的存在象征着生活中的琐事和无奈。

主题思想:
该诗通过蚊子的描写,探讨了微小生命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对生活琐事的思考与调侃,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无奈与无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龙象:象征着强大与权威。
  • 蚊子:象征着微小而又无畏的生命。
  • :代表生死与斗争的结果。
  • 秋衣与布襦:象征着生活的简单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2. “昔曾蹴龙象”的意思是?

    • A. 踢过龙与象
    • B. 曾经与龙和象搏斗
    • C. 曾经成功挑战强大的事物
    • D. 以上皆是
  3. 诗中提到的“七尺躯”是指?

    • A. 蚊子的身体
    • B. 人的身材
    • C. 动物的身体
    • D. 树的高度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小池》:杨万里
  • 《春夜喜雨》:杜甫

诗词对比:

  • 刘克庄《蚊二首》杨万里《小池》:两首诗都通过小事物反映生活哲理,刘克庄用蚊子表达无奈和对微小生命的调侃,而杨万里则通过小池水的细腻描写展现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刘克庄研究》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诗歌的背景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