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杨休文高士》

时间: 2025-01-06 09:30:52

未答前书每有惭,忽收近讯自开缄。

缴回玉笥山人号,换得金门羽客衔。

石鼎联诗尘满砚,竹宫应制草盈函。

可怜予与君俱错,投老方思卸戏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未答前书每有惭,忽收近讯自开缄。
缴回玉笥山人号,换得金门羽客衔。
石鼎联诗尘满砚,竹宫应制草盈函。
可怜予与君俱错,投老方思卸戏衫。

白话文翻译

我之前未能回复你的信,每每感到惭愧。忽然收到你最近的消息,我急忙打开信封。
我把玉笥山人的名字交回,换来金门的羽客所带的信件。
石鼎上联的诗句,已经让我的砚台沾满了尘埃;竹宫里应制的草稿,也装满了信函。
可怜我与你都已错过了年华,如今年老才想到要卸下那戏装。

注释

  • 未答:未能回复。
  • :羞愧。
  • 忽收近讯:突然收到你的近况。
  • 缴回:交还,递回。
  • 玉笥山:指高士的隐居之地,象征高洁的士人。
  • 金门:指与神仙或诗人相关的地方,象征着高雅的交往。
  • 石鼎:古代祭祀用器,象征着文化和诗歌。
  • 竹宫:指诗人或文人聚会的场所,象征文人雅集。
  • 可怜:令人怜惜。
  • 投老:年老,形容年华已逝。
  • 戏衫:指年轻时穿的华丽衣服,象征年轻时的轻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德明,号景山,晚号松隐,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他的诗歌深受唐诗影响,风格清新、典雅,常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友人的思念为主题。刘克庄一生经历了南宋的多次动乱,对国家和个人的命运深有感悟。

创作背景

《寄杨休文高士》是刘克庄在与友人杨休文书信往来的过程中所作。此诗写于他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达了他对友谊的珍视与年华逝去的惋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寄信的形式,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诗的开头,作者以“未答前书每有惭”自谦,表达了由于未能及时回复而感到的歉意,显示出对友人情谊的重视。接着,作者描绘了自己收到消息后的心情,满怀期待和感动。第二联中提到的“玉笥山人”和“金门羽客”,不仅指代了高士与文人之间的交流,也隐喻了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对比。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石鼎联诗尘满砚”和“竹宫应制草盈函”两句,描绘了文人墨客的生活,表现出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与对文化传承的重视。然而,最后两句“可怜予与君俱错,投老方思卸戏衫”更是引人深思,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惋惜和对人生的无奈。整个诗歌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人们在岁月流逝中对友谊和理想的追忆,同时也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未答前书每有惭:未能回复之前的信件,每次想到都感到羞愧。
  2. 忽收近讯自开缄:突然收到你的新消息,急忙拆开信封。
  3. 缴回玉笥山人号:把玉笥山人的名字寄回,象征高洁的士人。
  4. 换得金门羽客衔:换来了金门的羽客所带的信件,象征高雅的交流。
  5. 石鼎联诗尘满砚:石鼎上联的诗句,已经让砚台沾满了尘埃,表现出创作的忙碌。
  6. 竹宫应制草盈函:竹宫里应制的草稿装满了信函,象征文人雅集的氛围。
  7. 可怜予与君俱错:可怜我与你都已错过了年华。
  8. 投老方思卸戏衫:如今年老才想到要卸下那戏装,表达对青春的怀念。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了对仗的修辞,如“石鼎联诗尘满砚”与“竹宫应制草盈函”,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比喻:将岁月比作戏装,形象地表达了对年轻时光的怀念。
  • 拟人:将“尘满砚”与“草盈函”拟人化,赋予了物品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表达了对友人杨休文的思念,同时也反映了个人在岁月无情中对过往的追忆与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笥山:象征高洁的士人,代表理想与追求。
  • 金门:象征高雅的交流,代表文人的交往和理想。
  • 石鼎:象征文化与诗歌的传承。
  • 竹宫:象征文人雅集的地方,代表文人生活的情趣。
  • 戏衫:象征青春的轻狂与过往的年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玉笥山”象征什么?
    A. 现实的地方
    B. 高洁的士人
    C. 朋友的家

  2. 诗中的“可怜”一词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惋惜
    C. 愤怒

  3. 诗的主题主要是?
    A. 爱情
    B. 友情与时光流逝
    C. 乡愁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人生哲理。
  • 李白《将进酒》:表现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及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对比

  • 刘克庄与李白的诗作都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但刘克庄更侧重于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而李白则更强调豪情与壮志。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