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竹溪三诗 效颦一首》

时间: 2025-01-06 20:59:37

衰残悔不早脩真,蓝缕何须更逐贫。

诸恶能通三世业,瓣香要做再来身。

先民至死思存汉,谄子偷生作美新。

俯仰两间无愧怍,有辞可以白先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衰残悔不早脩真,蓝缕何须更逐贫。
诸恶能通三世业,瓣香要做再来身。
先民至死思存汉,谄子偷生作美新。
俯仰两间无愧怍,有辞可以白先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人生的反思与对先人的思念。诗人感叹自己衰老无力,不该早早悔恨,而是应当修身齐家;即使身处贫困,也无需追逐那些虚荣的物质。过去的恶行会在后世得到报应,只有清白的心灵才能在来世获得解脱。诗中提到的“先民”指的是前辈人们一生都在思念汉朝,而一些人为了生存而谄媚于新王朝。最后,诗人表示在天地之间,无愧于心,有话可以向先人解释。

注释:

  • 衰残:衰老和残缺,指人到老年,身体和精神的衰败。
  • 蓝缕:指身穿粗布衣服,形容贫困。
  • 诸恶:指各种恶行。
  • 瓣香:指用香料来祭奠或祈求。
  • 先民:指祖先或前辈。
  • 谄子:指那些谄媚、迎合当权者的人。
  • 俯仰:指抬头和低头,形容心境的坦荡和无愧。

典故解析:

  • “三世业”意指人的行为影响生生世世,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因果观念。
  • “存汉”即怀念汉朝,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向往。
  • “美新”则是对新政权的迎合与谄媚,这里暗含了对这种行为的批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梦阮,号端明,南宋诗人,文学家。他的诗风豪放,风格多变,尤其擅长抒情和咏史。刘克庄生活在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作常带有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现实的批判。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诗人通过反思个人的处境与行为,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情感上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他从个人的衰老与贫困出发,思考道德修养与家族传承的重要性。诗中提到的“诸恶能通三世业”,揭示了因果法则的无情,强调了个人行为对后世的影响。诗人用“瓣香”这一意象,传达了对先人的追思和敬仰,同时也显示出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审视。

“先民至死思存汉”一句,流露出对历史的缅怀与对文化传统的珍视,表明即使在困境中,仍需坚守理想和信念。而最后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坦荡与对先人的责任感,诗人在这里表现出一种自省的态度,表明自己无愧于心,愿意承担传承的使命。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表现了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对社会及历史的深刻理解,展现了刘克庄深邃的思想和高尚的品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衰残悔不早脩真:感慨衰老的自己应早早修身,不要后悔。
  2. 蓝缕何须更逐贫:即使身穿粗布衣物,也不必追逐物质的贫乏。
  3. 诸恶能通三世业:任何恶行都会影响三世,强调因果关系。
  4. 瓣香要做再来身:只有通过清白的行为,才能在来生获得解脱。
  5. 先民至死思存汉:先辈一生都怀念汉朝,体现了对文化的传承。
  6. 谄子偷生作美新:讽刺那些为了生存而迎合当权者的人。
  7. 俯仰两间无愧怍:在天地之间,无愧于心,表明诗人的坦荡心态。
  8. 有辞可以白先人:有话可以向先人解释,表现出对祖辈的责任感。

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比如“衰残”与“修真”的对比,突显出内心的悔恨与追求的矛盾。通过“蓝缕”形象地表现了贫困的状态。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强调修身齐家、珍视传统、尊重先人的价值观。诗人试图通过自省和对历史的叩问,呼唤人们对道德和责任的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衰残:象征生命的无常与脆弱。
  • 蓝缕:象征贫困与简朴。
  • 瓣香:象征对先人的怀念与祭奠。
  • :象征传统与文化的延续。

这些意象不仅承载了诗人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蓝缕”指的是什么?

    • A. 富贵
    • B. 贫困
    • C. 荣华
  2. “先民至死思存汉”这句中的“汉”指代什么?

    • A. 汉朝
    • B. 汉字
    • C. 漢族
  3. 诗人对谄媚者的态度是?

    • A. 欣赏
    • B. 讽刺
    • C. 中立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反映了对国家和历史的思考,但更侧重于对家国的忧虑。
  • 《将进酒》:强调对生活的放纵与享受,表达了不同的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
  2. 《中国古代诗词选》
  3. 《刘克庄研究》

通过以上分析和学习,读者不仅能够理解《和竹溪三诗 效颦一首》的内容和情感,还可以在与其他诗作的对比中,深化对古代诗词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