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两岐秀罢已蒿莱,
春意还从菡萏回。
不是使君和气胜,
此花应向别人开。
白话文翻译:
两条岐路上的秀丽景色已经被蒿草覆盖,春天的气息仍然从荷花中回归。并不是因为使君的和气胜过他人,这朵花应该向其他人开放。
注释:
- 岐:指分岔的地方,形容道路的分叉。
- 秀罢:形容美丽的景色已经结束。
- 蒿莱:蒿草和莱菜,指杂草丛生。
- 菡萏:荷花的别称,象征春天。
- 使君:指官员,古时对官员的称谓。
- 和气:指温和的气氛或态度。
典故解析:
“使君”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指代地方官员或有权势的人物,代表一种社会身份。在这里,诗人表达了对权势的不屑,强调美丽的事物不应只因权力而绽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希文,自号石湖居士,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政治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风光。
创作背景:
《再赋郡沼双莲三绝》写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借助自然景象表达对政治环境的感慨和对美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荷花和自然景色,借以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思。开头的“两岐秀罢已蒿莱”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也暗示了美好事物的短暂和脆弱。随着季节的变化,过去的美丽已经被杂草覆盖,给人以淡淡的忧伤与惋惜。
“春意还从菡萏回”一句,展现了春天的气息依然存在,荷花作为春天的象征,代表了生机与希望。然而,随后的“不是使君和气胜”则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诗人通过对荷花的描述,隐喻了美丽并非因为权势的庇护而存在,反而应向真正值得的人开放。
整首诗通过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相结合,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批判和对自由、美好事物的向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两岐秀罢已蒿莱: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已结束,杂草丛生的情景,暗含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感慨。
- 春意还从菡萏回:尽管美景已去,春天的气息依然从荷花中回归,象征希望与新生。
- 不是使君和气胜:强调美丽并非因为权势者的和气,表现出对权力的质疑。
- 此花应向别人开:寄予对真美的追求,荷花应向真正欣赏其美的人开放。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采用对仗工整的形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荷花象征春天和美好事物,表达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向往,同时也批判了以权谋私、对美的垄断,强调真正的美应向所有人开放。诗人通过自然景色反映内心情感,展现了其对社会现状的独立思考。
意象分析:
- 荷花:象征着纯洁与美好,代表诗人对生活理想的追求。
- 蒿草:象征着现实中的困扰与压制,暗指社会的杂乱与不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使君”主要指什么? A. 平民
B. 官员
C. 诗人 -
诗中“春意还从菡萏回”意指什么? A. 春天已经过去
B. 春天的气息依然存在
C. 荷花已经枯萎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权力的赞美
B.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惜
C. 对自然的无所谓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但更加个人化,强调孤独与自我。
- 杜甫《春望》: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更多地关注于社会动荡中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范成大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