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定兴
作者: 范成大 〔宋代〕
原文展示:
新城迁次少人烟,
桑柘中间井径寒。
亦有染人来卖缬,
淡红深碧挂长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新建的城镇,人口稀少,显得冷清。城中有桑树和柘树,井边的小路显得格外寒冷。偶尔有染布的人来到这里卖染色的丝绸,淡红色和深碧色的丝绸悬挂在长竿上,增添了一丝生机。
注释:
- 新城:指新建的城镇。
- 迁次:迁移、转移的次序,表示新城的建立过程。
- 少人烟:人口稀少,生活气息淡薄。
- 桑柘:桑树和柘树,常用来指代农村环境。
- 井径寒:井旁的小路显得寒冷,暗示人迹罕至。
- 染人:指专门从事染色的人。
- 缬:古代一种丝织品,常用于装饰。
- 淡红深碧:形容染色的丝绸颜色,淡红和深碧形成鲜明对比。
- 挂长竿:丝绸悬挂在长竿上,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1193),字景仁,号石湖,江苏常熟人,宋代诗人、词人和政治家。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风格清新脱俗,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定兴》写于范成大晚年,他在外任职期间,经历了城市的兴衰变迁,感受到新城镇的冷清与生机。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对新城的描绘,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对人们生活状态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新城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城市化进程中人烟稀少的冷清感。诗的开头“新城迁次少人烟”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新建城镇的空旷和寂静,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接着“桑柘中间井径寒”,则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增强了这种孤寂感。桑树和柘树的出现,既是乡村的象征,也暗示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怀念。最后两句“亦有染人来卖缬,淡红深碧挂长竿”则使得整首诗情感上有了转折,染布商的出现打破了原本的寂静,为这幅画面增添了生气与色彩。淡红与深碧的对比,不仅丰富了视觉层次,也象征着希望与生机的萌动。整首诗通过简洁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呈现出一种对新旧生活方式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新城迁次少人烟:新建的城镇人口稀少,给人以冷清的感觉。
- 桑柘中间井径寒:自然景色中,井边小路显得冷清,暗示人迹罕至。
- 亦有染人来卖缬:偶尔有染布的人来到这里,打破了寂静。
- 淡红深碧挂长竿:染色的丝绸在长竿上悬挂,增添了生机与色彩。
修辞手法:
- 对比:淡红与深碧的色彩对比,突显生机与冷清的反差。
- 意象:通过桑树、井径等意象,传达乡村生活的宁静与自然的美好。
- 描绘:细腻的景物描写,让人感受到新城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新城的描写,反映了城市化带来的冷清和乡村生活的温暖,表达了诗人对传统田园生活的怀念与向往,同时也对新旧生活方式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新城:象征着现代化进程,但也显得冷清。
- 桑柘:代表农村的自然环境,传达情感的归属感。
- 井径:暗示人们生活的基础设施,反映出冷清的生活状态。
- 染人:象征着生活的希望与色彩的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新城”指的是? A. 旧城
B. 新建的城镇
C. 乡村
D. 山林 -
诗中“淡红深碧”主要描述的是哪种物品? A. 房屋
B. 丝绸
C. 食物
D. 花草 -
诗的情感基调是? A. 兴奋
B. 冷清
C. 悲伤
D. 欢快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唐代王维的《鹿柴》
- 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范成大的《定兴》更侧重于描绘新城的冷清状态,而《鹿柴》则以山水之美表达隐居生活的宁静与和谐,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主题思想。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范成大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