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晓出郭迓客七里庄二首》

时间: 2025-01-14 18:54:46

却为迎宾得探春,白门官柳早尖新。

如何霜瓦才逢月,半作青瑶半作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却为迎宾得探春,白门官柳早尖新。
如何霜瓦才逢月,半作青瑶半作银。

白话文翻译:

为了迎接客人,我特意来到春天的郊外,白门外的官柳早已吐出新芽。
怎奈霜冻的瓦片才刚映照月光,半边显得青翠如瑶,半边则如银般闪亮。

注释:

  • 却为:却是为了。
  • 迎宾:迎接客人。
  • 探春:探访春天,感受春意。
  • 白门官柳:白门外的柳树,称为“官柳”。
  • 尖新:新长出的芽尖。
  • 霜瓦:受霜冻的屋瓦。
  • 逢月:映照月光。
  • 青瑶:青色的瑶石,象征美丽。
  • :银色,象征清冷。

典故解析:

“白门官柳”指的是在白门外生长的柳树,这里的“官柳”可能指的是一种被视为美丽的柳树,常出现于古代诗词中,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柔美。诗中提到的“霜瓦”,则可能隐喻春寒料峭的天气,和春天迟到的感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物,体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他的诗风清新流畅,常用细腻的笔触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代,反映了春天的气息与迎客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友人的热情欢迎。

诗歌鉴赏:

《清晓出郭迓客七里庄二首》是杨万里的一首佳作,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诗中通过描绘春日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悦和对客人的热情欢迎。开篇“却为迎宾得探春”,直接交代了写作的动机,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接着“白门官柳早尖新”,通过描写柳树的新芽,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与迎接客人的心情相呼应。

转折处“如何霜瓦才逢月”,描绘了一幅春寒料峭的画面,诗人在春光中感受到一丝寒意,表现出对春天迟来的感慨。最后“半作青瑶半作银”,生动地表现了月光洒在霜瓦上的美丽景象,青瑶与银的对比,既展现了春夜的清冷,又增添了诗的韵味。整首诗既有自然的美景,又有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却为迎宾得探春:诗人因迎接朋友而特意出门,感受春天的气息。
  • 白门官柳早尖新:白门外的柳树已经长出新芽,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 如何霜瓦才逢月:霜冻的瓦片在月光下显得清冷,暗示春天的寒意。
  • 半作青瑶半作银:霜瓦在月光下,半边显得青翠如瑶,半边则如银般闪亮,展现了独特的美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霜瓦比喻为青瑶和银,表现出色彩的对比和美感。
  • 对仗:如“青瑶半作银”,形成了优美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迎接客人的热情,传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盼与对自然美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门官柳:春天的象征,代表着生机与希望。
  • 霜瓦:寒冷与春天交替的象征,体现了春天的迟到。
  • 青瑶与银:代表美与清冷,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增添了诗的意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白门官柳”指的是什么?

    • A. 朋友的家
    • B. 春天的柳树
    • C. 冬天的枯树
  2. 诗中提到的“霜瓦”象征什么?

    • A. 温暖
    • B. 寒冷
    • C. 甜美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春天的期待
    • B. 对冬天的怀念
    • C. 对友人的冷淡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杨万里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前者侧重于春天的生机与人情温暖,后者则更多表现出对国家与家园的忧愁,两者都展示了春天的不同面貌和诗人对生活的不同感受。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诗精华》
  • 《杨万里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