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十首 其五》
时间: 2025-01-08 02:42: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认湖西岸花如绣,画船重系桥畔。
篱门六枳深深启,竹里翠楼低见。
帘半卷,刚借得邻墙绿树分巢燕。
亚栏倚遍。看无限青山,喜留吟客,争把黛眉展。
幽栖遂,魏野书堂何忝。囊空终是虚愿。
东村更有池亭约,回首碧云零乱。
猿鹤怨,恁十载江湖未结鶋波券。
买邻暂缓。且记取雏桃,待长过我,来共玉山眷。
白话文翻译:
认得湖的西岸花朵如同绣花一般,画船在桥边重新系好。
篱笆门深深开启,六株枳树掩映其中,竹林里低矮的楼阁隐约可见。
帘子半掀,刚好借着邻墙上的绿树为燕子分出一个巢。
依靠在栏杆上,远眺无尽的青山,喜悦地留住吟唱的客人,争相展现她们的黛眉。
幽静的栖息之地,魏野书堂我怎敢自夸。囊中终究是虚空的愿望。
东村还有池亭的约定,回首时碧云散乱。
猿与鹤发出怨言,十年来江湖未能结下鸟鸣的约定。
暂时缓一缓与邻的约会。且记住那幼小的桃子,待长大后,与我一同爱慕玉山。
注释:
字词注释:
- 认湖: 指认得的湖泊。
- 重系: 重新系紧。
- 篱门六枳: 六株枳树,形容篱笆门的深处。
- 翠楼: 绿竹围绕的楼阁。
- 黛眉: 形容女子的眉毛如黛色般美丽。
典故解析:
- 魏野书堂: 可能指代某个著名的书斋,体现诗人的文化背景。
- 江湖: 这里象征着漂泊的生涯和未能实现的约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慈铭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因其作品多描绘山水风光和人情世态而受到赞誉。他的诗歌受到唐诗的影响,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时代背景中,文人雅士往往以自然景观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和人生哲理。
诗歌鉴赏:
李慈铭的《摸鱼儿十首 其五》展示了他对自然及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感悟。诗中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湖边风光,通过花、船、树、燕等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诗的开头便通过“认湖西岸花如绣”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湖边花朵的美丽,仿佛一幅绣品。接着,诗人描绘了篱门、竹楼的景象,细腻而富有层次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
而后半部分则从自然景色转向人际关系,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希望,尤其是在“且记取雏桃,待长过我”一句中,蕴含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与生活的哲思,体现了李慈铭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认湖西岸花如绣”:描绘湖边花朵的美丽,意象生动。
- “画船重系桥畔”:画船停靠在桥边,景象静谧。
- “篱门六枳深深启”:篱门开启,六株枳树映衬其间,显得幽静。
- “竹里翠楼低见”:竹林间的楼阁低矮可见,意境柔和。
- “帘半卷,刚借得邻墙绿树分巢燕”:邻墙的绿树为燕子提供栖息之地,生动自然。
- “亚栏倚遍”:倚靠在栏杆上,体现闲适的生活状态。
- “看无限青山,喜留吟客,争把黛眉展”:青山无尽,诗人乐于招待吟唱的客人。
- “幽栖遂,魏野书堂何忝”:表达对隐居生活的追求。
- “囊空终是虚愿”:说明人生的愿望常常难以实现。
- “东村更有池亭约”:再提东村的约定,暗示生活的期待。
- “回首碧云零乱”:回首时看到的云朵,似乎在表达思绪的纷乱。
- “猿鹤怨,恁十载江湖未结鶋波券”:表达对漂泊生涯的惋惜与无奈。
- “买邻暂缓”:与邻居的约会被暂时推迟,反映生活的琐碎。
- “且记取雏桃,待长过我,来共玉山眷”:期待未来的相聚,充满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 “花如绣”,形象生动。
- 拟人: “猿鹤怨”,赋予动物情感。
- 对仗: 诗句结构工整,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友谊的珍视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湖: 象征宁静与思考。
- 花: 代表美好和生命。
- 船: 体现流动与漂泊。
- 青山: 象征永恒与自然的壮丽。
- 燕子: 代表春天与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花如绣”指的是哪个景象?
- A. 湖岸的花
- B. 天上的星
- C. 远处的山
- D. 旁边的树
-
“幽栖遂,魏野书堂何忝”中的“幽栖”指的是什么?
- A. 安静的生活
- B. 热闹的聚会
- C. 旅行的生活
- D. 忙碌的工作
-
诗中提到的“十载江湖未结鶋波券”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友人的思念
- B. 对生活的无奈
- C. 对未来的期待
-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李慈铭与王维的山水诗,王维的作品更强调禅意与自然的和谐,而李慈铭则更注重人情与自然的结合,体现了不同的艺术追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记》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以上是关于《摸鱼儿十首 其五》的全面解析与学习资料,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