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题富文横舟
(宋代)张孝祥
山林城市不相得,此处俱胜天下降。
欲展江天一千里,横舟西南更开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山林与城市之间的矛盾感受,认为二者难以共存。在这里,山林的美景与城市的繁华各有千秋,然而在此地却是两种风格的完美结合,胜过世间的所有地方。诗人希望能够在这片开阔的江天中航行千里,进一步向西南拓展视野,打开更多的窗户去欣赏更广阔的风景。
注释:
- 山林:指山野与森林,象征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 城市:指繁华的城镇,象征人类的文明与建设。
- 俱胜:都胜过,表示两者的优越性。
- 天下降:指天下的美景。
- 展江天:意为展开眼前的江河与天空,象征开阔的视野与心境。
- 横舟:横渡小舟,象征着行走与探索。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其描绘的山林与城市的对立,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思考。在当时,许多文人都渴望逃离城市的喧嚣,回归自然,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体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孝祥,字用之,号月湖,南宋时期著名诗人,精通诗词,尤其以豪放派著称。他的作品大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而又饱含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张孝祥游览富文时写的。当时的社会环境复杂,诗人借助自然景色表达对山林的向往及对城市生活的反思,体现了文人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张孝祥的《奉题富文横舟》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山林与城市的对比,从而引发读者对自然与生活的思考。诗的开头“山林城市不相得”,一语道破了自然与城市之间的隔阂,然而随之而来的“此处俱胜天下降”则将这种隔阂化为一种对比的美感,彰显了诗人对富文自然景色的赞美。诗人希望在这片开阔的天地中畅游,体现了他渴望追求自由与开阔视野的心境。
整首诗在意象上以“山林”、“城市”、“江天”等元素构成了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城市生活的反思。通过“横舟西南更开窗”的意象,诗人不仅希望自己能够在自然中自由流连,还表现出对于未来的憧憬与探索。诗的情感基调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林城市不相得:山林与城市的生活是无法兼容的,强调了二者的对立。
- 此处俱胜天下降:在此地,山林与城市的结合超越了世间任何地方的美好。
- 欲展江天一千里:渴望在这片开阔的水天之间自由地游弋,展现了对自然的追求。
- 横舟西南更开窗:希望向西南方向驶去,进一步开阔视野,象征对生活的向往与探索。
修辞手法:
- 对比:山林与城市的对比,突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隐喻:通过“横舟”象征自由与探索的精神。
- 夸张:如“江天一千里”表现出广阔的视野,传达了诗人壮阔的情怀。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城市生活的反思,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与开阔视野的愿望,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林:象征自然的宁静、美丽与纯粹。
- 城市:象征人类的文明与繁华。
- 江天:象征广阔、自由的空间。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内心对自然与城市的复杂情感,传递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山林城市不相得”是什么意思?
- A. 山林和城市相互依存
- B. 山林与城市无法共存
- C. 山林和城市都是美的
-
诗人希望在“江天一千里”中做什么?
- A. 远离城市
- B. 展开视野
- C. 享受宁静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湖上初晴后雨》:白居易的诗作,描绘了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感的结合。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庐山谣》对比,李白同样描绘自然之美,但更侧重于豪放与壮丽,而张孝祥则着重于对比与内心的思考,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张孝祥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