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番 其二》

时间: 2025-01-19 13:53:24

月落武阳碑下。

控鹊血,挽牛螉。

看烽红。

夜半军中女子,鼓声寒不雄。

恰是深闺人去,梦魂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落武阳碑下。控鹊血,挽牛螉。看烽红。夜半军中女子,鼓声寒不雄。恰是深闺人去,梦魂中。

白话文翻译:

月亮在武阳碑下沉落,控鹊的血,挽着牛螉(牛头鹿)。看那烽火映红了天际。夜半时分,军中有女子,鼓声寒冷却不雄壮。正是那深闺中的女子离去,梦魂也随之而逝。

注释:

  • 武阳碑: 可能指的是某个历史遗迹或地名,武阳指的是地名。
  • 控鹊: 这里可能指一种鸟或象征,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
  • 牛螉: 指一种牛头鹿,象征着力量与野性。
  • 烽红: 烽火的红光,指战火或警报。
  • 军中女子: 指在军营中生活的女性,可能寓意思乡或孤独。
  • 深闺: 指女子的内室,象征着隐秘与柔弱。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月落武阳碑下”可能暗示着某种历史的哀伤或孤独的情感,结合“夜半军中女子”的意象,展现了战争与思念的主题。而“梦魂中”则强调了梦境与现实的交汇,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深切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奇龄(生卒年不详)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冷暖,常展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战乱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军中女子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战争使得人们失去了安宁,深闺中的女子更是承载着一种深切的情感寄托。

诗歌鉴赏:

《定西番 其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战乱中的孤独与思念。诗的开头“月落武阳碑下”即以自然景象引入,月落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不安,武阳碑则暗示着历史的沉重。接着,诗人描绘了烽火的红光照耀,暗示着战事的紧迫与严峻,而“夜半军中女子”的出现,则将情感的焦点转向了个体的孤独与思乡。鼓声的寒冷与不雄壮,传达出一种无力感,反映了战争带来的情感冲击。

最后一句“恰是深闺人去,梦魂中”,更是点明了诗的主题,表达了对深闺中女子的思念与对失去的惋惜。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战争的控诉,也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女性命运的同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月落武阳碑下”:月亮落下,映照在武阳碑下,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孤独的氛围。
  2. “控鹊血,挽牛螉”:描绘自然景象,控鹊的血暗示着生命的脆弱,牛螉则象征力量与压迫。
  3. “看烽红”:烽火的红光在夜空中闪烁,象征着战乱的来临。
  4. “夜半军中女子”:夜晚的军营中有女子,突显出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5. “鼓声寒不雄”:鼓声在夜中显得冷清而无力,表明士兵们的士气低落。
  6. “恰是深闺人去,梦魂中”:深闺中的人离去,梦中的思念交织,表现出思乡与失去的痛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落”与孤独相联系,创造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 拟人:鼓声的“寒不雄”赋予了声音情感,增加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诗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战争带来的孤独与思念,反映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表现了诗人对人性与情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象征孤独与思念。
  • 烽火: 象征战争与警觉。
  • 女子: 代表柔弱与思乡之情。
  • 深闺: 代表隐秘与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月落”象征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战争的开始
    C. 喜悦的情感

  2. “鼓声寒不雄”中“寒”的意思是? A. 温暖
    B. 冷清
    C. 热烈

  3. “深闺”指代什么? A. 军队
    B. 女子的内室
    C. 自然景观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寺》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毛奇龄《定西番 其二》:两首诗都表现了战争带来的痛苦与思念,但杜甫的诗更为直白,毛奇龄则在意象上更加细腻,情感更为复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毛奇龄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